春節板報設計

安居社 人氣:2.13W

板報總是要定期更新一些新的內容才能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那在春節快到的時候就要開始構思相關的板報的了。春節板報設計有什麼好的點子可以用呢?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包括“過年”的一段日子,從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那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春節板報設計

從小年到除夕,是“辭舊”的過程。河南開封年謠說:“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兒,貼門旗兒;七年級,撅著屁股亂作揖!”[②]河北邯鄲民謠說:“糖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集上店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家家捏餃子。”

臘月二十三,又叫“祭灶節”。有種說法“官三民四船家五”,即官府祭灶在臘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臘月二十四,水上船家則在臘月二十五。灶神是中華文化敬天畏神的表現之一。人們認為,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一直留在家裡,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昇天。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要煮甜湯圓祭拜,或用糖果和年糕,用灶糖或加糖的湯圓粘在灶門或灶神的嘴上,好甜甜他的嘴,給灶神“餞行”,讓他“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同時也甜甜自己的嘴。

春節板報設計 第2張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頭子要戴新呢帽。”這是流行於北方地區的新年歌謠,傳遞著人們歡慶新年的熱切心情。

“二十四,掃揚塵。”作為歲末的時空淨化儀式,將屋宇打掃乾淨,乾乾淨淨迎新年。年三十晚上以前必須洗澡,大年洗澡意味著洗去一年的寒酸、一年的塵垢、一年的黴氣。俗諺:“有錢無錢,剃頭過年。”歲末一定要剃頭,乾淨過年。

臘月三十(或閏年二十九)被稱為除夕。年夜飯往往是一年之中吃得最豐盛的一次,通常要吃魚,意為“年年有餘”,還要吃肉做的丸子和象徵團圓安樂的菜餚,在不同地方,要吃餛燉、餃子、長面、元宵、年糕等。年糕象徵著中國人對在新的一年“喜事連連”、“步步高昇”的美好祝願。年節食品最能體現民俗的統一性和地方性。酒是新年儀式的重要飲品,新年酒也稱春酒,一直到正月十五都算是飲新年酒。北方流行吃餃子,在除夕與新年交替之際,吃餃子以應“更歲交子”時間,表示辭舊迎新。為長輩祝歲祈壽是自古的年節傳統。長輩給小孩壓歲錢,用紅紙包著,叫做“紅包”,強調的是壓歲錢的祝福意義。一家人在一起“守歲”,通宵守夜,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節板報設計 第3張

更重要的是過年的熱鬧氣氛。從除夕夜到正月七年級早上,鞭炮聲此起彼伏,喧鬧不已。貼門神、貼年畫、貼春聯、掛春桃、放鞭炮,等等,以示除舊更新。   家家戶戶貼春聯。據說我國文字記載下來最早的一幅春聯是五代後蜀廣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五代後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明代,貼春聯開始盛行。春聯講究寓意吉祥,對仗工整。清代,春聯替代了桃符,從驅邪到求吉,反映了民眾心態的變化和社會精神的演進。

年畫是一種獨特的民間畫種。民國初年開始出現“月曆牌年畫”,後來發展成為當代廣泛通行的新年掛曆。

值得注意的是重視諧音,說吉利的、祝福的話,食物往往也跟諧音相關。通常說“恭喜發財”,“吉祥如意”。魚代表年年有餘,肉丸子意味著團團圓圓,年糕表示步步高。客家人正月初七吃七樣菜,包括芹菜(象徵勤快)、蒜(象徵計算)、蔥(象徵聰明)、芫妥(象徵緣分)、韭菜(象徵長久)、魚(象徵富餘)、肉(表示富裕)等。有的地方時興送橘子,以表吉利。

正月七年級,俗稱“過年”。正月七年級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稱為“三元”;又因為這一年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稱“三朝”。

春節板報設計 第4張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王安石的《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代顧祿在《清嘉祿》中載:“歲朝,開門放爆仗三聲,雲闢疫癘,謂之‘開門爆竹’。”   正月七年級到十五(元宵節),為迎新賀歲階段。正月新年裡各地有許多廟會。廣東海豐的歌謠說:“七年級人拜神,八年級人拜人。九年級窮鬼日,初四人等神。初五神落天,初六正是年。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擠追,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擊梨。”[③]各地舞龍、舞獅子、扭秧歌、踩高蹺、放鞭炮、放焰火,十分熱鬧。北方的廟會則是各種遊藝專案的集中展示,各種小吃令人垂涎欲滴。正月十五元宵節,放燈、觀燈成為重要習俗,也是過年結束的標誌,這一天有送走祖先的習俗,團圓的年就算過完了。

TAGS:板報 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