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創新之路:必須學會“蔑視”用戶?

安居社 人氣:2.36W

筆者之所以會寫下如此“大逆不道”的題目,源起於前些時間看到著名評論員“金錯刀”的一篇博客。在博客裏,“金錯刀”於開篇這樣寫道:“對於真正的用戶體驗創新高手而言,不僅要擅長理解用戶,更要善於“蔑視”用戶。”看完全文後,筆者心有慼慼焉,故東施效顰。

說實話,以如此題目作文,筆者的心情有些戰戰兢兢,因爲第一,筆者不是技術人員,同時也未真正從事過地板銷售或市場分析工作,對這樣充滿風險度的論題按說沒有太大的發言權;第二,大家知道地板這一產品嚴格意義上來說難有工業設計的餘地,進而產生了諸如“最好的創新就是模仿”、“努力創新不如拼命包裝”這樣的論調,因此以一個“外行人”來談創新殊爲可笑。但是,筆者後來一想,此處即是彼處,當筆者跳出地板界來看地板的時候,至少我還是個消費者,因此根據這一確認無誤的因素,我認爲我可以談談創新。

一、我們曾經以及現在還在這樣“創新”着

說到創新,前段時間有個非常有趣的事件:2010年7月,《計算機世界》一篇題目勁爆的文章將當前中國流量第一的門戶——某網推上了道德的“審判臺”。文章指責該網自成立以來,一直以高粘度的用戶捆綁優勢,透過模仿來扼殺他人創新,演化至今已經成爲了中國互聯網業務創新的攪局者和終結者。這篇文章甫一面世,就在網絡上激起了軒然大波,反對者有之,支援者更衆,原本平靜的互聯網輿論水面至此分野成創新與模仿兩大支流,激盪不止,其餘波甚至延續到現在。在這裏,我們並不是要討論孰是孰非,只不過透過這一事件,許多中國人開始集體性地思考創新的意義和目的,其中也包括筆者在內。

自該事件發生後,筆者就開始留意地板的創新,雖然地板製造和互聯網經濟,無論是從體量上、人才上、資金上都不具備可比性,但是隻要細細分析,地板行業在創新理念上同樣存在着兩條路線的博弈,但一直以來大家洞若觀火卻無人揭示,可稱得上沉痾已久。關心地板行業發展的人都能留意到,地板界最近幾年一直在提倡創新,許多企業也經常標榜自己是創新型的企業,但是隻要我們較真一下就能發現,其實真正在創新的並沒有幾家。當前地板企業創新形態,筆者認爲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類、許多企業實際上並不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但是創新是種潮流,即使主觀上不想隨波逐流卻又不得不被裹挾向前,因此這些企業的具體表現就是將“橫向”的模仿自我安慰成“縱向”的“創新”,甚至在模仿時連絲毫自行改良的努力也不願意付出,這是標準的拿來主義,比之模仿大師——TX差了不知道幾個數量級,姑且稱之爲“僞創新”;第二類、某些有能力的企業具有創新的主觀願望,但受制於創新思路一直以來受“市場主導”的影響,慣性之大深入骨髓,導致創新理念相對狹窄,往往針對日漸失去競爭能力的產品只敢下藥不敢開刀,鑽研的是雞毛蒜皮,最後看上去專利等身,細究卻無一項有用的發明,多的是無關痛癢的實用新型,根本產生不了多少產品價值和消費價值,這是典型的爲創新而“創新”,姑且稱之爲“被動創新”;第三類、無可否認,即使數量非常之少,但是地板界還是有幾家真正在埋頭創新的企業。他們具有先進的創新理念,他們敏銳把握潮流動向,往往於“不可能”處挖掘出新的功能創新點或美學領域。這些企業是值得我們尊敬的,這樣的創新纔有實際的進步意義,纔是真正的“主動創新”。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當前地板界在創新理念上正上演着兩條路線的博弈,這些主動創新的企業一旦創新成功並初有斬獲時,衆多第一、第二類企業就會迅速跟進,蠶食創新果實。最簡單的例子,君不見兩年前這個面那個面充斥市場的時候,儼然將地板界改成了麪館,消費者更是沒有功力分辨誰高誰低,幾乎一瞬間就在終端抹平了“創新能力”的差異,可說是創新的悲哀。而且正是因爲模仿具有如此高的“性價比”,反向推動更是加劇了一二類企業對模仿的依賴性,甘之如飴。

其實形成如此局面的因素有很多,坦白地說,大部分並不是地板企業主觀造成的。這裏面有經營文化的因素,有大環境的因素,許多因素都是我們難以左右的。但是僅就創新理念來說,我想所有在做品牌的地板企業都能夠自行調整,不能怨天尤人。比方說在美國,一家企業透過運營模式創新、盈利模式創新、產品創新甚至管理制度創新從而興起後,別人就會研究如何給它做配套,將上下游的利益鏈進行完善,形成共生的系統;又或者在對其進行分析並受到啓發後,去做一個差異化的東西出來,進而形成創新後的再創新,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但是在中國,情況就不一樣了,往往一旦有人做了一個東西賺了錢,馬上就會有我照搬一個,你克隆一下,短時間內面目相同的企業林立,進而將競爭推向白熱化的情況出現。所以,在中國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那就是民營經濟多的是老的企業,少的是大的企業,大家都活着,卻無法活地輝煌。

二、地板界要創新首先要完成創新理念的創新

地板界一直以來都有“以市場爲主導”的研發創新思路,這種思路曾經是非常正確的,即使在現在也無法說其錯誤。但是在很多時候,消費者往往無法真正瞭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尤其在當下這種資訊蕪雜、產品豐富的時代,他們並不能夠深入知曉某個行業或產品的內涵,所以在進行消費表達的時候通常只能從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出發,其中又糅雜了很多在終端被我們的導購員強行灌輸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透過“市場”所收集到的資訊往往是扭曲的,試問當我們緊跟其後進行研發時,如何存真去僞,準確把握消費者真實的需求呢?有很多時候我們這些“專業”地板人其實是在不斷奉承着非專業的消費者,隨着他們的意念起舞,而非精確表述、準確引導,結果造成了很多消費理念的偏差。地板界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比方說“全A板概念”、“無色差概念”等等,如此違背木材天然屬性的概念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被一點一點養成的。當我們現在想回頭扭轉這種局面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真正的原因何在?又或者還是繼續歸結於國情民風使然,和自己無關?

熟悉筆者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的評論並不是想去顛覆地板界當下的模式,更多的只是分析和思辨,希望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對現狀有所改良。因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其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性,粗暴的全盤否定並非理性的做法。所以筆者也不希望大家完全拋棄以市場或消費者需求爲導向的研發創新思路,這種思路有着極強的生命力,原因就在於它具有穩妥務實的優點,風險度極小。對於剛剛起步做品牌的企業來說,這樣的方式是必要的,也可說是必須的。以筆者對於品牌高度三個層次的劃分來看,第一個層次是品牌訴求,即讓消費者傾聽自己品牌的聲音,表達內涵,尋求瞭解。在這一層次中的企業,由於積累不足能力不夠,當然可以,也應該以市場爲導向生產產品,以求儘快切入變現,據筆者估計這樣的企業在地板行業有70%;第二個層次是品牌認同,當品牌宣傳投入、品牌口碑固化達到一定程度後,消費者基本已經認知了企業的品牌形象,相關品牌文化也具有了消費者基礎,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我們的終端都會對產品創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登頂的瓶頸近在眼前,舊有的研發思路決定了我們只能接近消費者對產品的想象而無法超越,所以處於該階段的企業如果頭腦無法開啟的話,成功的大門同樣也不會開啟。筆者估計這樣的企業超過29%;第三個層次——品牌指引。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境界,他們靈感橫溢,往往在產品研發、服務標準甚至經營形態上會有令人驚訝的創舉,許多時候,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可以超越消費者對物質功能和精神享受的期望從而引爆消費熱潮。同時在外在表現上,這些企業往往特立獨行,具有領袖氣度,所以消費者信仰這種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品質,這些企業於是成爲信心標誌,進而指引消費趨勢的演變,在終極意義上,這些企業的品牌有可能成爲某一商品品類的代名詞和標準。這種層次的企業品牌高度如此之高,他們的前方再無領路人可以借鑑,一切只能受企業使命指導,所以在數量上自然是鳳毛麟角,往往同一行業最多隻有一到二家。很可惜,即便現在已經有幾個地板企業初具了這樣的氣質,但筆者至今還沒有看到誰真正具備了王者之像,也沒有奢望過可以在五年內看到有這樣的企業出現,因爲他們在企業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所以前面的路非常漫長。

其實,本文正是寫給那些處於品牌認同階段而又充滿領軍夢想的企業的,筆者希望我們可以將陳舊穩妥的創新理念轉變過來,如果我們想要讓企業站上新的高度,就必須讓經營思路先行站上那個對應的高度。儘可能地創造先進的產品和服務是一個企業對消費者表達誠意的唯一方式,但是如果還堅持原有的以市場爲導向的創新思維,那麼我們仍舊只能隨別人而動,仍舊只能停留在第二個層次而無法再進一步,沒有先進性可言。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企業家和團隊來說,這種狀態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我們拼命努力,實現了體量上的逐漸增長,但行業地位的性質依然不變,根本無法掌握足夠的話語權,在產品形態上也不可能出現突破,所有的誠意只好淹沒在商品海洋之中,以價格拼搏而苦苦掙扎。所以說,市場競爭如同百鯽過江,相互之間並不能相濡以沫,更多的還是相忘於江湖,只看誰可以一朝“頓悟”躍上品牌的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