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蘆的鑑別與應用

安居社 人氣:2.52W

祁州漏蘆主要特徵有四:一是根呈倒圓錐形,老根裂成較大的塊片狀;二是深棕色、極粗糙,有菱形網狀裂紋;三是根頭稍膨大,頂端有眾多白色茸毛;四是質輕脆,斷面有裂隙,氣特異,有敗油氣,味微苦。

而禹州漏蘆則為圓柱形、土棕色、具縱皺;根頭稍膨大,頂端有許多棕絲狀物,故有“漏蘆戴斗笠”的俗諺;質堅韌,斷面纖維狀,有黃白色與黑色相間的放射狀條紋,氣無,味微澀。

名典鑑別:

1、《神農本草經》:“漏蘆味苦鹹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下乳汁……一名野藍。生山谷。”

2、樑·《名醫別錄》:“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3、陶弘景曰:“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根,苦酒摩以療瘡疥。”

4、唐·蘇恭曰:“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之莢,大如箸許,有四五瓣,七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之木藜蘆,有毒,非漏蘆也。今人以馬薊似苦莢者為漏蘆,亦非也。”

5、宋·蘇頌曰:“今汴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説莖葉似白蒿,花黃有莢,莖若箸大,房類油麻而小。今諸郡所圖上,惟單州者相差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千。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青而細,又類葱本,黑色,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其根生則肉白皮黑,幹則黑如玄蔘,七八月採花陰乾用。所説與秦州、海州所圖漏蘆花葉及根頗相近,然彼人但各漏蘆,不曰飛廉也。”

6、明·李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雲:今方家所用漏蘆乃飛廉也。飛廉一名漏蘆,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綿頭者是也。採時有根。今閩中所謂漏蘆,莖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如漆,採時用苗,乃真漏蘆也。餘見飛廉下。”

7、清·《本草從新》:“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8、《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漏蘆”名下,記有“海州漏蘆”。宋代《本草圖經》對“海州漏蘆”也有記載:“漏蘆,今京東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舊説莖葉似白蒿,異於眾草。海州者花紫碧如單葉蓮花,根黑色如蔓菁而細,又類葱本,淮甸人呼為老翁花……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耳。”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記載多沿用《本草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