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艾未未家居訪談:用想象力打破傳統的桎梏

安居社 人氣:2.07W

建築師艾未未家居訪談:用想象力打破傳統的桎梏

建築師艾未未

艾未未的家在北京機場輔路與五環路交叉的地帶,那裏是一片紅磚砌起的民房,自成一個安靜的小村落。從外觀上看去,他的家除了佔地大一些之外,與這些民房沒有任何區別:灰色的大鐵門、紅磚外牆。房屋和庭院則使人產生一種奇異的思考——這裏到處都充滿了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簡單,不,應該説是簡陋。

房屋檔案

□房屋面積:400多平方米,院子佔地兩畝

□主要建材:用了13萬塊磚、180噸水泥、7.5噸鋼筋、45方沙石、34塊預製板,外加別人退貨不要的木料

□建造時間:用了60天,其中刷牆用了40天

設計理念:刻意避免各種設計潮流

有人説艾未未是個徹底的目的論者,一切事情從目的出發,簡單、直線條。而熟悉艾未未的人可以提供一個更久遠的線索:12年前在紐約的他就鮮明地反對建築和裝修有任何抒情的傾向,喜歡冷酷、喜歡簡單。這個觀點有些像現在所提倡的簡約風格,但實際上,兩者有根本的區別:未未所喜歡和提倡的,是省略去所有的風格,不佔有任何文化含義,“最好是把一個空間最合理地使用,不需要帶有任何文化含義,並且我會刻意地避免各種設計潮流。”他説。

於是,在這座房子出現的時候,就有了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細節。比如,房子蓋完的時候,工人非常不理解:這個房子沒有屋頂!“我覺得一個房子跟一個盒子很像,感覺是要把東西盛進去的那種,一有房頂就容易染上各種風格,傳統的、西化的,我都不喜歡,所以只是非常簡單地蓋上。”

家居細節:破除所有既定的概念

地板又是一個詫異。別人家裝修都講究鋪地磚、大理石、木地板等等,未未只要求水泥地,這簡直讓施工者懷才不遇。未未説:“最好的設計一定是最省錢的設計。”他是一個善於逆向思維的人,習慣性地懷疑所有既定的概念,打破人們長期默認的某些事實。他認為家首先應該保證的是它的實用性,而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他這裏都被看做是繁瑣重複,一概毫不猶豫地刪減。

未未家裏被人傳播頻率最高的是他二層工作間的洗手間,那是一個完全開放的洗手間,馬桶、洗手池就好像房間裏的一件傢俱,被隨意地擺放在那裏。現在也有許多人家裝修採用通體浴室,那種毛玻璃做的隔牆若隱若現,顯然不夠徹底。未未認為,二樓的空間本來就是相對隱蔽的私人空間,那麼就沒有必要在這裏再加一道外牆。“其實很多概念我們都習慣於輕易地接受了,從來沒有問過為什麼。比如門、窗、牆、隱私……一個好的設計師不應該只是把長期學來的一個至善至美的東西拿出來,而應該去尋找事物本來的樣子。”

所以,未未家裏的牆是簡單的磚牆,窗是簡單的磨砂玻璃。因為需要牆壁陳列作品,暖氣都藏在地下。由大廳通向二層的樓梯是簡單的水泥預製板,底部還保留着脱離模具時的原始狀態。樓梯向一層轉折的部分省去了扶手,因為“做的過程中發現已經不需要了。”

對話

關於庭院“空”的探討

坐在未未寬敞的庭院裏,我看着那堵高大的灰牆發呆。未未問我:“覺得缺點什麼嗎?”

“想不出,但覺得這麼高大的灰色的牆壁,看上去有些壓抑。”我實話實説。

“牆本身就會造成這樣的情緒呀。”

“那麼你的情緒就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嗎?”

“人本身就有七情六慾,不一定總是要歡樂的情緒。”未未説完這句耐人尋味的話,對牆的討論也到此為止了。

對於未未家裏每一個念頭我都可以有隱約的理解和感受,唯獨對這個庭院,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它實在太空了。

兩畝地,我頭腦中沒有這種數字概念,但那一片綠地也足以讓我感到眼睛被綠色充斥所帶來的舒適。在綠地盡頭貼近院牆的地方,非常隨意地長了一叢竹子、幾棵柳樹、槐樹。再往裏,就是未未的家門,沒有任何修飾,門燈也是最普通的那種。惟一引人注目的是門口的墊腳石,那是一塊未未專門從山裏運回來的巨大的石頭,被一剖兩半,一半埋在門口,另一半則靜靜地卧在院牆下面,讓人一看就聯想起史湘雲醉酒時睡的那塊大石。

這樣看了一圈,我就發現整個庭院裏面的事物都互相沒有關聯,而如果你把眼界再放得大一些,就發現在陽光、藍天白雲的背景下,這個庭院就是一個最和諧的自然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