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學派

安居社 人氣:1.33W

早期風水多采用前面幾頁所討論的形式學派,直到宋朝以後,風水學家才開始對如何調和個人及周遭環境的力量感到興趣,從這些觀念中又衍生所謂的理氣學派,此一學派關切的是對個人最佳的地點、方位與佈局。

理氣學派又稱為羅盤學派,核心是中國古代先賢所發展出的兩種數學方陣。第一種是河圖,據説是獻給伏羲氏的禮物,傳説黃河會出現過一雙神祕的龍馬,協腹下標誌了許多圓形組成的圖案,也就是所謂的河圖。河圖原作者迄今仍不詳,較可能的創作者應該是古代的某位數學家。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圖表由許多圈、點組成,其中實心的點代表陰,空心的代表陽。每組陰性點都在圖表的對角有一組奇數圈與之相對應,古代哲人認為,此一複雜圖案代表了不變且完美和諧的理想世界。

理氣學派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種圖案則是洛書,據傳這些圖案是刻在龜殼上,以為夏朝的開國帝王大禹在治水時所發現(詮註:古籍《竹書紀年》有相關記載)。洛書又稱為三階魔方陣,據説圖形是古代中國人所創繪。它是以古代書寫,其中包含填滿興未填滿的圈點,此一圖案興稍後的後天八卦相對應。洛書當中的每一列圈點,不論垂直、水平或對角,總和都是15。據説此圖案象徵大自然與人類之間氣的互動,(某些學者認為,古代中國人曾利用龜殼來刻寫記錄,因此中國古代文字也稱為甲骨文)。

理氣學派的重要性甚至也出現在風水以外的其他領域。其數學理論經過吸納與改變之後,被當時的道教吸收,使得兩種思想體系在某些主題上完全相同。的確,《易經》、八卦、五行及九宮等概念(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會陸續討論),既是道教,也是風水的一部分。

變易之書

《易經》,可以直譯為《變易之書》,關於該書的起源有許多神祕的色彩,據説《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書籍,許多學者推估,《易經》至少完成於五千年前,作者則是中國史上有文獻記載的第一位帝王伏羲氏(西元前2953-前2838年)。其他專家則認為《易經》成書於漢朝,係編纂並彙集對《易經》的評論而來(《周易》是成書於周朝的古籍)。不論《易經》的起源為何,都已對中華文化造成了深遠影響。回顧中國歷史,不論學者、皇帝及將領,決策前都要求助於《易經》;道教(與《易經》關係密切)與儒教的創立都離不開《易經》,而中國的命理師及風水師更是持續運用這部經書。

究竟《易經》是什麼呢?基本上,《易經》就是變易之道。在科學尚未昌明,處於早期文明階段的人類,無從得知地球、天候、星辰幾其他{大自然}萬物運作的規則。在解釋這個部分時,《易經》的作者或作者羣得到一種對立理論,稍後並發展成所謂的陰與陽。

《易經》的理論中指出,對立之間的交互作用產生了能量,能量(氣)不但創造了宇宙,也宰制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易經》同樣適應於人類,它描繪出一個全方位系統,可用以剖析人的個性特質、財富、健康、愛情、未來,以及每個人所關切的一切問題。然而,《易經》不像西方書籍,《易經》中沒有直截了當的文字,而是記載着代表陰與陽的符號,及其所衍生的對象。

《易經》記載了三種變易:

變易:世界總是不停且永遠的在改變。

簡易:世界變換的規則,其實相當簡單明瞭。

不易:所有改變都有規則可循且恆常不變。

洛書

每組藍色實點都是偶數個,象徵陰;每組橘色虛點為奇數個,象徵陽。不論垂直、水平或對角,每一排的圓圈點數,總和都是15.

外層與第二層的橘色奇數點數(1+3+7+9),以及外層與第二層的藍色偶數點數(2+4+6+8),兩者數量相加都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