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二:在設計道路上尋找生存的意義

安居社 人氣:1.9W

林英二:在設計道路上尋找生存的意義

林英二

林英二簡介:

畢業於臺灣淡江大學建築設計系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高級室內設計師

上海高狄室內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設計總監

對於“理想主義者”型的林英二而言,設計對於他來說應該是對他人生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簡單的常規工作或只是一種謀生手段。在林英二的生活中,對設計一直抱有最最純粹的熱愛和執着,好像永遠在設計道路上尋找一種生存的意義。

記者:您從事設計工作三十年,在臺灣做了15年,大陸做了15年,見證了海峽兩岸設計的發展過程,請談談走過這三十年,對中國設計最大的感觸吧。

林英二:臺灣室內設計走得早,人才培育堅實而超精緻。對專業態度的學習與肯定,深入人心;大陸室內設計起步晚,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規模大得多,但設計界從理論到實戰經驗,卻在混亂的洪流中,踉蹌起伏,不夠踏實。

記者:當初爲何會走上設計這條道路而且一走就是三十年,設計在您的人生中佔着怎樣的位置?

林英二:設計對我而言就像空氣對人體一般,自由呼吸吐納,自由暢快。我但求快樂盡情地做設計,而各種形式的設計,對我就如同作曲者可用吉他來創作樂曲,也可用鋼琴做工具,最終都可透過它們完成自己所要的設計成品(樂曲)。

記者:設計師須建立自己的風格嗎?

林英二:設計師可能因時間之推移,而有風格自然變化的結果。在現代主義的大時代潮流中,難免會受各時期的影響,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陸續出場時,設計師浸濡於其中,必然會被波及而感染。或者因爲經驗能力的增長,自己對設計感悟和內力提高,因而成長蛻變,屬時間法則。

設計師若因個人喜好,只對某種設計風格感興趣,而堅持終生致志於某種風格,甚至是自創風格,除了這種風格之外,其他風格一律不作,只致力精進這種風格設計研究,愈做愈好,自成一家之言。比如非極簡主義風格不做,或非歐式古典不做,堅持不渝,自屬勇者哲人。

大多數設計師則是因業務需求,秉持服務客戶的精神來決定爲客戶作什麼風格。以上說法當然是標準分析,只是設計師本來就最有不按牌理岀牌的個性因子,又何必非得變或非得不變呢?

設計師可以建立自己作品的易辨識風格,但並不是一定必要,因爲不同需求的空間設計和不同喜好的客戶服務,如果長久堅持某種自己的獨特風格(可能是造型風格/氣氛風格/地域風格/歷史風格/主義風格/流派風格/理論風格),是否反而會失去不喜歡這種風格的客戶青睞。

記者:那您有沒有屬於自己的風格呢?

林英二:就我自身而言,風格是奢侈之物。業主讓我自由發揮,就做自己想做的東西,玩點不太一樣的,嘗試看看。至於有無自成一格或依稀彷彿似曾相識?並不重要。我總先將合理性解決,再希望做岀點不一樣的美感,能否是傑作,是否叫好又叫座,已屬見仁見智。

我的風格爲何?有老客戶說看得出,只是我不自覺。我認同的說法是:爲人行事要有固定風格,設計作品無須固定風格。

設計創意就要以不斷突破爲樂趣,若不自求變化,實爲乏味;而不求富貴,再不見個性風格,豈不枉然。

記者:作爲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一定會經常吸取一些新的知識、新的靈感,您平時是怎麼來了解這些知識的?

林英二:在上海有很多比較時髦的地方,比如說比較新的百貨公司,還有新天地等等。我覺得新的百貨公司或者是比較時髦的咖啡廳,或者是比較個性化的店都可以去看,因爲我覺得個性創意跟新的發現都很好。所以有時候到餐廳去看一看,看了不夠就摸一摸,包括坐的座椅,看看是用的什麼材質,怎麼做出這個效果,看了不懂要摸才能感受。

記者:有沒有想過不做設計的另一種人生?

林英二:如果我不做設計,我或許會是一個其他形式的創作者,比如從事雕刻、音樂或攝影、繪畫等,與設計和藝術創作都有關係的工作。如果我是廚師,我應是創意料理型,如果我是裁縫,我會去深造學服裝設計,最終還會是服裝設計師,屬於從骨子裏喜歡創新的人。

記者:從事了這麼多年的設計生涯,您對設計一定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吧,您覺得設計師應該有怎樣的的追求,要走怎樣的道路呢?

林英二:設計師除非不是將設計視爲職志,只是賺些生活費費,維持溫飽而已,否則每個設計師都應有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生活與工作。而這些,並非爲了一定是爲了追求多麼崇高的理想,而只是爲了忠於自己基本的信仰,也就是相信自己是喜歡設計的,可以爲它走一輩子設計之路。

設計師的天職,是做好設計工作。設計師的求知之路,從早期在學校學習基礎到專業職場的累積知識,可說各有其階段性目標。在專業職場工作除了做人做事之外,就是累積經驗和吸收新知,而其間好奇心與洞察力的差別,學習方法和勤快程度。分出了各人本質學能的高下。

設計師在執業前,應該具備何等專業功夫,何樣心理素質,懷抱何等社會責任,才能不偏離社會的需求與期待?或者,設計師根本不需要揹負那麼多的東西,工作過日子而已罷了?當然這是每個人不同的觀點,有人簡單的只是想以自己感興趣的設計爲工作,需要揹負如此理論和壓力嗎?

設計師之所以是一個不一樣的職業,原因在於它代表社會的進步和活力,一個社會的設計是否發達,可以由設計師的數量與水平來衡量。一個社會的進步指標更可以創新能力來分高下。能自省的社會就能自新,能自新的社會也就能創造,所以一切都是源自設計創新的活力。

瑞典這個高收入水平的國家,設計師數量之多,幾乎是全世界之冠,各式各樣的設計學校培養出事實上已經過量的設計人員,每個人力爭上游,希望有機會能進如IKEA之類的大公司服務,但是粥少僧多的現象總是存在,使得大多數無法以自己的力量開工作室或進大公司的設計人,只好爲了生活去餐廳端盤子或送貨,等待那天自己的設計才能得到機會而能出頭天。 這樣爲了堅持理想暫時打工來維持生活而不放棄以設計爲工作,堅持理想的年輕設計人,在瑞典爲數衆多。

反觀在國內,由於住房裝修的需求普遍存在,設計師需求極大,不論是何種能力或是何種心態的設計人,都會輕易在業內尋得一份工作。或許將設計師當成一種賺大錢的行業的人很多,但是卻不一定想把設計作爲人生職志或一個事業。僅僅將設計作爲一份工作是很難會有好的表現的,因爲設計涉及的專業較多,有的人可能覺得上手較快,但專精則不容易。太容易謀生而不易出人頭地,會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年輕設計師的狀態,這樣反而容易讓人迷失於誘惑,磨滅了理想。

希望國內的設計環境土壤,有着適當的養分,不要太貧瘠,也不要成了過於肥沃而毒害幼苗的毒土。其實肥沃的土壤反害怕成爲毒藥,是因爲道德低落造成的,廠商用回扣利益來引誘設計師們加入一起賺錢的行列,似乎也沒什麼不對,殊不知這是黑色的邏輯,由此,設計師卻已失去了爲客戶把關的專業道德,如果會提供回扣的各家廠商產品都不錯,而你會斟酌設計正確性來選擇給利較低的一家,甚至選擇沒有回扣廠家的產品,這就是真正能堅持設計良心的設計師。

對較高利益的追求不是錯事,而是如何取利,方纔能問心無愧地執業。每個人心裏應有一把尺,這把尺還要經常檢驗度量衡的準確度。此即所謂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千萬不要因爲看到了太多社會的黑暗面及不公義而使自己也同流合污並自甘墮落。

這就是我以爲設計師應該的追求與道路。

記者:最後,談談新生代設計師的話題吧。隨着設計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慢慢加大,以及中國設計需求急速發展的語境,直接導致了設計師羣體魚龍混雜,您也曾說“市場太多不利於人才長成”,您如何看待新生代設計師的成長問題?對於“一作成名”的青年設計師您有什麼話想說?

林英二:新生代設計師對我而言,似乎是“營養不良的一代”,因爲經濟的騷動導致了養分的畸形分佈。過於營養的池水魚是活不好的,過於營養的土壤,恰恰毒死了其滋養的植物。這個道理很易懂,至於爲何會如此,社會的道德低落是主因。

新生代設計師的實力養成,依我的標準,只有在一種復古的受教心態之下,纔可能被踏實無虛地實現。

一作成名的設計師,可能在名氣的壓力下努力加速成長,由於有較多的練功機會,成長而至成功的機會大增,若不謙虛求進步,則易被虛名衝昏了頭,設計實力的高下,是瞞不了真正行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