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張晶:物化慢生活

安居社 人氣:2.59W

2014年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傢俱展覽會於2014年9月10日至9月14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 (上海市浦東新區龍陽路2345號)舉行。本屆展會將有更多革新與亮點。本站帶您直擊現場,與您共同品味上海傢俱盛宴,為您帶來最新的展會資訊。展會期間,四場設計論壇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起跟隨小編的步伐去聽聽。

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張晶:物化慢生活
  
更多精彩資訊,點選進入上海傢俱展專題

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張晶:物化慢生活 第2張

主講人: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 張晶

主講內容:今天,我要和大家說一個輕鬆的話題“物化慢生活”。看來這個話題的核心就是一個“慢”字。最吸引我們的也是這個“慢”字,因為快速的生活節奏讓我們渴望“慢”。

那我們來看看說文解字是如何來解釋這個字的:

慢:從心,曼聲

百度詞條裡解釋是這樣的:“慢生活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古往今來,這慢生活都是從心的。

當我們說心情的時候常會說“境由心生”,但在生活中我們最有感觸的是“心由境生”。今年7月,當我來到瀘沽湖旁,安靜地坐在山水之間的時候,這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下子明瞭了。心,境其實是一體的。

“境”是具象的。狹義來說境包含了我們生活周邊的一切具象之物,再拿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我們的五感所能感受到的物體,形成了我們生活的“境”。

那毫無疑問,我們生活的”境”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一個雅緻的“境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情緒中的戾氣。如果我們工作,生活的周邊的物能在視覺上給人以安靜,和融的感覺,那當我們看到它,觸及它,我們的心境也就隨之平服。

今年的5月,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我給我的設計團隊出了一個題目。一件可以放在案頭改變心情的器物。主題是“自然”“簡約”“小巧”。在眾多的想法中,我們確定了這套“實無”花器。

實木無實為花器。我們平時接觸得最多的花器多為金屬或者玻璃陶瓷等。天然的木材即便脫離母樹,毛孔也在收脹呼吸,廣義上來說仍然是一個生命體。而實木給人的視覺及觸覺感受是其他非天然材料不可比擬的。漢斯.瓦格納對於實木材料是這樣讚美的:人類潛意識中對木元素有著深深的依戀,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木質總以親密的姿態,誘人摩挲,把玩,品位,雕琢,以至欲罷不能。這樣一件花器,可以放在你書房的案頭,可以放在臥室頭,更可以放在你的電腦旁邊。當你的目光流轉到此物上,是不是時時有一種想填充的感覺。那有可能在花市裡,或者在上班途中,在自然界裡面隨便摘取一段綠枝給花器擺擺poss。這整個過程都會讓你在生活之中得到慢的感覺。

當我們把這個小花器放在眾籌網上看反響的時候,沒有幾天,蘇州一家設計公司就打電話來訂購,當我們問他為什麼要訂那麼多時。他們的回答是為每一個員工發一套,讓他們放在辦公桌上,時時能改變下工作的心情。看來還是設計公司比較注重員工精神層面的福利。

顯而易見,人們對“境”的要求來自於“心”的訴求。而不同的物所組成的“境”,會深刻地影響人們的行為以及心理。

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張晶:物化慢生活 第3張

物化與“物化”

標題中有2個物化,先談談第一個望文生義的物化。所謂物化可理解成物質化,具象化。也可理解成一動詞,“造物”,講得俗一些就是把慢生活做出來。

前邊我們講過,不同的物所組成的“境”,會深刻地影響人們的行為以及心理。當慢生活成為一種心靈的訴求的時候,和慢生活相關的器物也相應而生。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說過:每個形式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品。

在生活的境中,人與物的關係在傳統藝術審美里面有這樣一個詞,叫物我同修。這個詞其實涉及到審美移情論,即是指審美主題的人,在審美過程中吧自己的情感移至審美的物件,從而賦予審美物件以情感和生命的一種心理活動。看來無論是物我同修,還是審美移情,都要有物件,而且此物是可移情之物。在我看來,生活中的可移情之物不一定昂貴,不一定奢侈,但需要有美的特質。

中式造物講究的的是“人的尺度”“中和之美”。“人的尺度”比較好理解,比如古人造園,不僅關懷人的生活起居的舒適,還注重人的審美享受和情操陶冶,將園林設計成一個“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空間。何為中和之美,中,即中庸,不過分。和,意味陰陽對立,變化,呼應,運動,激盪。。。。但依然和合。說到中和之美的造物,中國傳統造物中不能不說到明式傢俱。作為世界傢俱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明式以其簡潔內斂,工藝精良,結構合理,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素逸文氣征服了幾百年後的我們。說到中和之美造物,同樣還不能不說到宋瓷,簡約而不簡單的單色釉以及線條之美,和幾百年後的明式傢俱有異曲同工之妙——線條之美。線條其實就是裝飾,順應自然的裝飾,就我來看,極簡主義之美就是線條裝飾之美,簡約而不簡單。

在此,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下署名藝術家,白明先生對於線條的讚美:線是中國藝術的面容,線是器上的流轉,也是紙上的行雲。線簡至極,敏感至極,表現力也至極,線是怡情的,也是載情的。

談完了望文生義的物化,我們來聊聊帶引號的物化。大家都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這個大家熟悉的經典寓言,出自莊子齊物論。這個貌似黃粱一夢的故事其實隱喻了“物化”這個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心理的一個重要而又獨具特色的審美心理範疇。如這個寓言故事裡所描述的這種人化為物,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們便稱之為物化。

物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其實就是自然萬物,天人合一就是主體與客體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心與物合一。而合一的基礎是“交感”,即我們經常說的“物我同修”

在這樣的感知過程中到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確實很難,但在清享慢生活之中,我們其實已經不知不覺的在物我同修了。當你在品茗之時,紫砂壺給予你的是幽香之泉,而你將茶葉,壺,水以及你自己的感知修為一體。隨著歲月的流逝,壺也變得潤澤如玉。 若干年後,這把浸潤著綠葉,水汽之精華的物件,這件承載著你人生中點點記憶的物件,一定會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就是物我同修給你帶來的神奇境界。那現在,當你環顧你生活的周邊,你能預知那些物是終將伴隨你一生的呢。

恆曇木言品牌創始人張晶:物化慢生活 第4張

對於天人合一,我們再來談談金庸小說裡面的創造了獨孤九劍的獨孤求敗。神鵰俠侶26回說他: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也是天人合一,這是技藝的天人合一的“物”化境界。關於技藝的物化境界,在莊子達生篇裡面也有這樣的寓言故事。

梓慶削木為鐻,鐻就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的一部分,夾置鍾旁,為猛獸形,原本木製,後改用銅鑄成。梓慶把鐻做好以後,“見者驚猶鬼神。”魯侯看見了就問他:“子何術以為焉?” 你用什麼高明的技藝做成這樣的呢?

梓慶回答說:“我是個匠人,能有什麼特別高明的技術!雖說如此,我還是有一種本事。我準備做鐻時,從不敢隨便耗費精神,必定齋以靜心。經過三天,內心已沒有“慶賞爵祿“;經過五天,不再心存非議、誇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經過七天,已不為外物所動,彷彿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這個時候的我進入了“無待”境界。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就是觀察各種木料的質地;選擇好外形與體態最與鐻相合的,這時鐻的形象便呈現於我的眼前,然後動手加工製作。不是這樣我就停止不做。“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這就是用我木工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製成的器物大家看了認為是鬼斧神工的原因吧。

總結這個寓言,看來要出好作品,得靜養心神,遵從自然,用心製作。

這就是莊子所說到的技藝創造或者稱為工藝藝術創造中的物化境界。這也是我們這個團隊所追求的境界。當然現在我們還在路上。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