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堅談設計:越簡約越能表達自我

安居社 人氣:3.05W

  

陳幼堅談設計:越簡約越能表達自我

陳幼堅

設計師簡介:

陳幼堅,生於1950年的香港,憑著個人的天分和敏銳的藝術觸覺在設計行業打拼了26個年頭。他曾榮獲香港乃至國際獎項400多個,在紐約、倫敦、東京等地名聲大噪。1996年,被設計界視為“聖經”的《Graphis》雜誌將陳幼堅設計公司選為世界十大最佳設計公司之一,1997年,海報及藝術掛鐘被美國舊金山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

設計專長:住宅公寓 、餐飲酒吧、產品包裝、海報。

榮獲獎項:

200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

1997,1995,1993,1992,1991,1990  香港廣告業協會創作大賞金,銀,銅及優異獎

1997,1996,1995,1991,1990 美國傳遞藝術優異獎

1997 美國紐約Graphis雜誌選為一九九六年度全球十大傑出設計公司之一

1997 美國紐約Graphis設計97優異獎

1997,1991,1990 香港印藝大賞設計大獎及多項銀獎

1997,1995 IDN設計大賞多項金獎,銀獎,特別獎及入圍獎

1996 香港設計師協會之設計96展評判大獎,多項銅獎,優秀獎及優異獎

1994 香港設計師協會之設計94展全場大獎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及優異獎

1994 英國設計及美術指導(D&AD)年賞優異獎

1989  香港設計家聯盟頒發香港設計家年獎

記者:您自己的審美是不是推崇簡約、復古的?

陳幼堅:我的審美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70年代的時候,我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買佈設計的,襯衣、外衣、褲子、包括領帶都是自己選的布料找裁縫做出來的。80年代開始喜歡穿有設計味道的服裝,平時裝飾要比較濃一點,因為想多一點表現自己。90年代開始喜歡比較簡約的東西一直到現在,今年已經60歲了,我不是用服裝來包裝我自己,我希望我穿的衣服可以體現我的個性,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覺得越簡約,越能表達我想說的話。

記者:您最開始是在廣告公司做學徒,後來投身設計,是什麼引發您設計的興趣呢?

陳幼堅:應該是受我爸爸的影響,我爸爸是從廣州來到香港開了一家水果店,有時進口木材,家裡的衣櫃都是自己做的。我小時候像一個小助手,在邊上跟他做小事情。我相信我對藝術的美感,DNA是我爸爸留給我的。我媽媽是一個很普通的、傳統的中國女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家庭。爸爸媽媽的DNA都遺傳給了我,所以我也很能吃得苦,很努力工作。我今天才從上海過來,出席了另外一個新聞釋出會,今天到了這裡,下午走。這樣的體會,我覺得有可能是廣東人很努力工作,很享受工作。我媽媽叫我對人友好一點,真的可以幫人家。比如說日本人打香港的時候,我家裡比較富裕,每一天下午6點鐘,我爸爸媽媽派飯給窮苦人。所以我現在有多餘的錢,我會去做些慈善的事情。

記者:您還記得您最初的設計作品嗎?那時候您做設計,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陳幼堅:那時候出來打工,沒有什麼目標,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直努力去做。但是我比較幸運,因為我打工是在一家廣告公司,在40年代是一家外國廣告公司,那時候所有最好的創意都是進口的,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等,人才也都是進口的。我剛好在一個外資廣告公司,我的老闆都是外國人。我大概跟過五到六個老闆,每一個老闆都有專長,有時是設計好的,有時拍膠片好的,有時做廣告好的,有時做DC片比較好的。我跟每個外國老闆學習一種國際化的創意的心態,所以40年代的培訓對我往後30年的發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記者:在您的設計生涯當中,您有遇到過非常迷茫和那種瓶頸的時期嗎?

陳幼堅:迷茫當然有了,公司現在有40多位工作人員,整天在外面跑。我是沒有創業的壓力,我只有金錢的壓力。因為公司不大,還要運作,你要養活40多個家庭,這就是壓力,所以怎麼去做好的專案,大家開開心心一起在做工作,唯一隻有這種壓力,沒有別的。

記者:作為一名設計師,您怎樣看待生活與創作的關係?

陳幼堅:我認為生活就是創作,創作就是生活。創作與生活分不開的。我的許多創作意念源於對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體驗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如2002年上海雙年展的作品《京都,我的愛人!》(見左圖),這是個在京都的旅遊點引發的作品,當時只是拍了些照片,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再次看到照片,忽然來了靈感,把照片一張張連起來,每張同一尺寸,經剪貼後用不鏽鋼把它們串連起來,做成裝置藝術,然後很隨意地擺放。蘊涵東方情懷與禪意的竹林影象與具有濃厚現代主義氣息的不鏽鋼材料拼合成一個夢幻般的裝置,充分地體現出都市化時代的人們解放心靈,迴歸自然的希冀。

記者:作為一名設計師,您如何看待失敗的案例?

陳幼堅:我對失敗是這樣定義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如果不能推動產品的品牌效應,不能帶來商業利潤的商品品牌和不能帶來大眾共鳴的文化品牌,都是不成功的。一個品牌出來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客戶,很難去評定好與不好。通常,我們依據客戶提供的資料開始設計,而許多客戶提供的資訊是欠妥當的,70%以上的客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過程是雙方的,而不是單方的,責任也在雙方,而不是隻追究設計師的過失,只有這樣客觀的看問題,你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才能坦然去設計其他作品。當然,設計師應該把握最基本的問題,在大方向的平臺下才能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