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留給國產品牌一個思考空間

安居社 人氣:6.05K

達芬奇品牌身上,有錦湖輪胎的影子,先是被央視曝光,緊接著矢口否認,一把推翻媒體報道,宣稱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但紙終究包不住火,是騾子是馬,總能找到某些蛛絲馬跡,錦湖如此,“達芬奇”同樣如此,銷售主管的表態,可以說坐實了央視的調查。

有人會說,達芬奇傢俱有沒有在國內外兜兜轉轉,遛著彎混洋身份,跟自己攀不上多大幹系,那折算下來每平方和一線城市房價有得一拼的傢俱價格,確實讓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折騰來折騰去還是那些有錢人玩的遊戲。

這話是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達芬奇傢俱扮“假洋貨”背後,是國有品牌整體口碑的發育不足,也正因為這種先天不足,給了“假洋貨”很大的市場空間,比如服裝中的阿爾丹頓、奶粉中的施恩、地板中的歐典等等,無限風光的“假洋貨”所對應的,往往是裹足不前的中國品牌。

達芬奇傢俱公司之所以敢以國產冒充進口,敢在尺寸大小上進行忽悠,敢公然宣稱央視報道失實,是因為它有十足的底氣。它的底氣從哪裡來?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企業能秉持這種傲慢態度,通常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壟斷性質的國企,一是雄踞市場鰲頭的企業。“達芬奇”正是後者。在高階傢俱這一塊,它有極高品牌形象和受眾認可度,而與此同時,國產品牌不對其構成競爭壓力,它就能牢牢掌握對市場的控制力,有了這種控制力,它才會有作假和與媒體叫板的底氣。所以,與其說這是一種存在於某一行業的欺瞞,不如說是對國產品牌弱勢地位的某種隱喻。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原理,人們在滿足了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後,逐漸追求心理和精神上的“尊重需要”,而身份的象徵和自我定位的高階,讓群體性的人們向名牌伸出了橄欖枝。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公眾何以推崇形形色色的洋品牌。但事實上,在類似“達芬奇”的“假洋貨”身上,公眾是享受不到任何實際意義的品牌增值和名牌效應的,反而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而,既不能說公眾該坐視不理,也不能說其他國產品牌就該搭臺看戲。而要打破這種局面,除了加強對生產者的監管和約束之外,也只有一條出路——培養屬於國人自有的競爭主體,讓市場充分、成熟地競爭,打破國產品牌萎靡不振的困境。

“達芬奇”說的是高檔品牌的故事,但國產品牌被“假洋貨”擠兌,絕不僅限於高階產品領域。應該說,“達芬奇”身份造假事件,不管結果如何,都可以看做是國產高階傢俱品牌的契機,也可以說是對整個國產品牌的某種警醒。能不能從中解讀出什麼,並有所建樹,將會是留給國產品牌思考的一道命題。

文章來源: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