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牌控股“過度國際化”戰略誤區

安居社 人氣:2.67W

1999年2月8日,鷹牌控股緊隨亞細亞集團在新加坡上市。去年12月20日,新加坡證券交易所釋出公告,佛山市石灣鎮信力投資管理公司5.1671億收購鷹牌控股全部實體資產。之後,鷹牌衛浴控股已成為一家純現金公司,難逃最終"賣殼"的命運 “空殼”大約值3000萬人民幣。

為什麼兩家曾經令行業引以為傲的海外上市公司經營都不成功?是巧合?還是必然?箇中原因的確值得玩味。

應該說,兩家上市公司經營不成功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本文僅以鷹牌控股為例,分析下其上市後海外市場戰略的失誤。

國內企業開始重視出口市場,是在2000年前後。這當中有"入世"這一重要因素。今天,我們回望歷史看到,在龐潤流時代,他在帶領鷹牌控股上市之前的1998年,鷹牌陶瓷已經拿到了義大利博洛尼亞陶瓷展的入場券,開始在國際市場被認知。第二年成功在新加坡上市之後,鷹牌陶瓷的國際、國內知名度大幅提高。憑藉上市募集來的2億元資金,上市當年,鷹牌就收購了曾經的競爭對手 佛山華鵬集團,使總產能提高了44%。鷹牌控股趁勢發展,兩年後銷售收入一度摸到10個億左右,無論在品牌還是規模上都堪稱行業龍頭。但到上市第三年,鷹牌控股開始變得保守。對此,一種說法是,並非股東的龐是有心再發展,但彼時因為有了更強勢的董事會及上市公司制度等各個方面的掣肘,功成名就的龐最終選擇把大部分從資本市場募集的錢還給了銀行,鷹牌變成了無債公司,而且賬面上還躺著大量現金。鷹牌控股第二代掌門人李豐裕在任時間2001~2003年。2003年6月,鷹牌財務總監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透露,鷹牌帳面資金還有3億元(有待考證)。但根據公開報道的資料,2003年鷹牌陶瓷的銷售收入實際上已經降到了歷史的最低點,在4.5億元左右。

李豐裕時代為什麼鷹牌陶瓷的銷售總量大幅度下降?這與其高調的國際化戰略有很大關係。事實上,李接手的時候,作為上市場公司的鷹牌控股人力、管理、財務成本已然大幅增加,其高成本的運作模式正受到東鵬陶瓷等“鄉鎮企業”低成本運作模式巨大的衝擊,導致其國內市場發展步伐明顯放慢。李顯然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名來自臺灣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資源背景的職業經理人,李豐裕面對國內市場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勢頭,避生就熟,選擇了自己熟悉的戰場 國際化市場。他在鷹牌控股內部做了一系列國際化變革,包括引入國際化管理團隊,加大國際業務資源的配置力度,成立國際業務部,等等。李甚至將目標定為兩三年後,鷹牌陶瓷要成為國際市場的領先者。所以,不能滿足於OEM的出口方式,要實現自主品牌、自主渠道的出口。他將這一過程比喻為一種“蠶蛹化蝶”的痛苦過程。為此,鷹牌陶瓷還嘗試與日本松下電工合作,以銷售網路“共享”的模式開啟國際市場。李豐裕團隊經過努力,甚至拿到了進入美國潔具市場的通行證 UPC認證。

但李豐裕時代這種“過度國際化”策略,今天開來顯然是一個誤區。因為出口市場,首先自主品牌銷售網路的鋪就需要時間和財力,本土企業一般只把出品當作平衡產銷的一種手段,主攻的還是熟悉的國內市場;其次,在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市場的競爭本質上還是國內市場的競爭。國內企業之前的相互惡性壓價,使得陶瓷產品出口的利潤率非常低。而作為上市公司如果放棄利潤相對豐厚的國內市場,選擇利潤率較低的國際市場強攻,肯定不會有理想的戰績。

鷹牌控股第三代掌門人鍾應洲在任時間2003~2006。鍾雖然此前在新中源掌控出口,有國際市場運作的豐富經驗,但他卻非產聰明地選擇了迴歸國內市場。2004年,在鐘的帶領下鷹牌控股銷售收入回升到5.8億,2005年增長到6.5億,2006年達到7億以上。但正如前文提到的,由於鷹牌控股的國有股份及上市公司背景,企業決策、管理上的高成本、低效益問題已形成體制性痼疾,鍾任內雖然將銷售業績做上去了,但始終沒有解決好贏利能力的問題。而對於金融出身的第四代掌門人張孟友來說,這一切問題似乎已經變得很通透,因而操作起來也就進退自如。張在3年7個月的任期內,雖然也有2007年讓鷹牌控股扭虧為盈 實現1100萬元稅後利潤的故事,但張領導鷹牌工作的主旋律卻非常清晰 如果企業發展已成覆水難收,將剩餘資產作價賣掉就成為必然,於是2006上任,即以2.55億賣掉鷹牌衛浴,2009再賣掉鷹牌陶瓷,最後也算“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