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樂堂:盛音樂的容器 給音樂更大的舞臺

安居社 人氣:2.26W

水樂堂:盛音樂的容器 給音樂更大的舞臺

水樂堂設計

2007年,著名音樂家譚盾來到朱家角採風。當他聽到圓津禪寺晚課時僧人的誦讀聲與撞鐘聲時,對於聲音異常敏感的他當即決定,將工作室選址在那座與圓津禪寺隔河相望的,約有百餘年曆史的三進老宅中。

整個工作室由水樂堂、紙樂堂和陶樂堂組成,本次改建主要集中在中央部分的水樂堂。在改建之前,胡倩和團隊通過細緻勘察,確定了在天井空間上“加蓋”的方案,由此形成相對寬敞的前後一體的空間,以滿足演出空間的需求。

水樂堂:盛音樂的容器 給音樂更大的舞臺 第2張

水樂堂設計

改造主要面臨著兩個難題:一是原本老宅的結構是前低後高,在中間蓋頂非常困難,且從觀眾席的視線向河望去,因被低矮的屋簷遮擋而無法看到對岸的圓津禪寺;二是水樂堂與周邊民宅之間的通道十分狹窄,重型機械無法開進來,因此對於建築選材、結構體系設計和施工方法上會有一些限制。

為了解決第一個難題,胡倩考慮用鋼柱將靠河邊的一層部分的建築整體墊高一層,讓前後老宅頂部基本處於同一平面,使中庭“加蓋”的想法成為現實。這樣的處理既保證了原有老宅木結構的完全體現,所用材料也為原老宅材料迴圈使用,同時還能和對岸的寺廟進行視覺及聲音的對話,確保了譚盾所需的水樂禪意並環保的音樂演出空間的要求。由於重型機械無法駛入基地,胡倩和來自日本的結構師經過測算,確定採用人力可以搬運並施工的鋼結構體系,以滿足新加的屋頂和二樓樓板的結構承重需要。

呈弧形的新建屋頂是根據輕盈的結構設計要求,以及儘可能增大天花反射效果的表演要求而設計的。屋頂的外材料採用了深灰的鈦鋅板,其顏色和鋪設方法的選擇主要考慮了與周邊環境一致的要求,而銀箔覆蓋的內表面又迸發出多變的光芒。

當總體結構慢慢顯現出來時,譚盾向建築師提出了將“水”與“禪”引入演出空間,於是室內的想法在胡倩心中明確起來。首先,她保留了原有室內和屋簷的木結構,將屋頂的木結構作為安裝室內效果燈光的支架;其次,她在底層的舞臺地面上設定了幾處約10釐米深的方形黑漆鋼質水池,在每個水池中留有出水口。同時,在臨河一面加裝了可以用電動裝置控制的落地玻璃門,開合之間,內外空間被分隔或是連通。由於水樂堂的底部被墊高了,即使觀眾坐在二樓的座席上,也可以在視覺上形成屋外的河水與室內的水池相連的觀感;再次,當室內水池中蓄滿水時,粼粼的波紋會同時盪漾在地面和貼滿錫箔的弧形屋頂上,與音樂交織在一起,填滿水樂堂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