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簡介 大年初四的風俗 大年初四的文化內涵

安居社 人氣:3.39W

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簡介 大年初四的風俗 大年初四的文化內涵
目錄
1、大年初四的文化內涵
2、大年初四的風俗
3、大年初四簡介

1大年初四的文化內涵

古代中國人相信萬物有靈,灶有灶神,櫥有櫥神,門有門神……他們在一年中冷眼旁觀,看天下人作威作福、積善行惡,到了過年時,上天述職,言人得失禍福,定來年賞罰凶吉。在今天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但倘若換一個角度,這樣的習俗,亦象徵著中國人與自然萬物的相處之道。

古時候,一到了大年初四這一天,傳說上天述職的諸神們正式迴歸人間,所以叫“諸神下界”,人們在這一天迎接諸神歸來,準備祭品,祭祀神靈。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詩個吉利。

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老一輩們告訴我們這一天最好不要出門,一方面要舉行隆重的接神儀式,到了晚上擺上四方桌,供上神像。尤其那些大戶家庭更是有所講究,神像要精緻,木偶泥塑之類,一般人家就是木版畫。

中國有著以下習俗:“講究初五之前不搞衛生,但這一天除外,因為要迎神,所以下午就要開始搞衛生,以示尊敬。當然,今天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這些東西相信的人已經不多了,照著去做的也很少。但我想,有些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這些習俗、傳說背後所蘊含的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這樣的習俗也延續到今天。

2大年初四的風俗

在過年的這段期間,中華大地一片繁華是景色,人們興高采烈的慶祝這個重要的節日。對於正月初四這一天,有哪些風俗呢?

據悉,在大年初四晚,每家每戶都會圍在一起吃“折羅”:或許這個說法現在的人比較少聽到了,而且也沒有這樣的習慣了。其實現在一過年,大年七年級到年初四五,大家天天都聚集在一起食飯,不是姑姑上門拜訪,就是女兒回孃家的,還是那個親戚好,那個親戚去,過年天天都有好菜吃。

北方有句俗語:“七年級餃子八年級面,九年級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卷雞蛋”。所以在大年初四這一天,烙餅就理所應當成為當日一定要吃的,油香、麥香、蔥香、肉香,帶著餅鐺的炙熱一起散出,冬日升起的微煙頗有騰雲駕霧之感,初四烙餅炒雞蛋,小烙餅也有大美味。

有關餅攤雞蛋,它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把麵糊在餅鐺中攤成餅,受熱均勻快成型時,將攤好的雞蛋迅速倒在餅上。不過,烙餅除了面裡的營養外,其他營養素都嚴重不足。即使加上雞蛋,也達不到飲食多樣化及營養均衡的標準。因此,現代人吃烙餅的時,會往裡面切幾片醬牛肉,放點青菜,黃瓜絲、胡蘿蔔絲,加把豆腐絲等等。

大年初四在莆田被人們稱為年,所以在莆田,每次到了大年初四的時候,人們都會千方百計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如果有親人實在無法趕回家過年,一定要在餐桌上為他放一副碗筷,留一個位置。

莆田人們圍爐以後,還有給紅包這個習俗。長輩給16歲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壓歲錢;也有子女給父母、爺爺奶奶壓歲錢的;還有丈夫給沒有職業的妻子壓歲錢的。過年分壓歲錢的願意:一是對小輩的愛護、對長輩的尊敬,對妻子的恩愛。二是壓歲其諧音“壓祟”,即禳災驅邪之意。

3大年初四簡介

正月的中國農曆的第一個月份,這個月出現各種節日,被人們視為最重要的一個月份。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紹的是大年初四這一天的點滴生活。

正月七年級的中國傳統的過年,不過在福建莆田一帶,正月初四被稱作“大年”,莆田人稱過年為“做歲”。初四正是莆田與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處。莆田人初四也是要過年的,也就是重複過年,初四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樣的熱鬧隆重了。

聽老一輩的人們講到大年初四,“迎灶神送火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大年初四也有著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的說法。可見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之深。

在接財神的時候,人們要注意下面的事項,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並元寶湯等。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後方可奉上。

對於大年初四,人們十分重視,因為據說大年初四這一天是可以報喜除黴運:其實這個是以前人們還沒有任何網路通訊等工具,習慣的見面就說新年好的。不過現代人對禮貌禮儀都比較忽視了。這也是被說“人情冷暖”的原因之一。現在不在大街大巷裡碰面就說新年好,至少接電話的時候,說上一句報喜話。這是一種禮貌,也是初四除黴運的習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