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南橋:設計師應當創造潮流

安居社 人氣:1.5W

史南橋先生在臺灣執業二十餘年,曾處理過上千個案,獨到的空間利用方法以及多樣化的設計風格為房地產公司銷售創造了無數的佳績。對於空間的排布史先生有種職業的敏感,尤其是小空間及夾層空間的利用更使他贏得了“空間魔術師”的美譽。1998年至今在上海發展的8年中,除了設計樣板房及會所個案,更在建築及商務空間的設計方面一展所長,史先生在堅持專業空間處理手法的同時,更兼顧作品藝術感的完美呈現。

問:我們知道您之前曾在臺灣作設計,後又來到內地,您對自己在這兩處所做的作品如何評價呢?

史:之前臺灣的作品已經被大家很廣泛的認知,媒體的相關報道也很多。我感覺在內地的作品相對更亮麗更表面化。可能與我大多做的是樣板房有許多關係吧。我所面對的是房地產商,扮演的角色是整個樓盤促銷的催化劑,因此我會針對不同市場的各種需求,以各式面貌所呈現。在2005年之前,因為當時的房地產業太火了,我一直以為房子賣的好未必是樣板房的功勞。但在2005年國家巨集觀調控之後,我們做的很多專案仍然銷路很好,比如幾天前我在合肥作的一個專案,它一天就銷售了大、中戶型600多套,這在安徽省,甚至是全國的銷售中都可以排到前幾名,這足以證明我們設計的樣板房確實發揮了功效。

問:看您現在的作品,感覺您好像在走商業化的路線?

史:這可能是因為現在我作樣板房比較多,這樣的目的是希望更接近市場,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但我個人還是很傾向於自然的設計,比如我的家就很簡單,無論從空間或材料的運用上都非常自然,完全依照個人喜好而作,不僅使空間得到非常充分的利用,而且整個家裡幾乎看不出設計的成分,沒有刻意的做作,只有完全的舒適。但這在需要許多精彩來吸引買者的樣板房中是無法做到的,某種程度上講,我的工作與自己的喜好存在著矛盾,也正因如此,使我有更多機會創作多元化風格的作品。

問:到目前為止,您認為自己的最大成就是什麼?

史:猛然間問起來,我真說不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我記得上大學建築系開宗明義第一節課時,系主任對我們說,學建築是服務人群的。當時很難理解高收入為富人蓋房子的建築師怎可能為他人服務呢?直至自己開始做設計,處理好很多房型,讓很多住在其中的人有更好的生活空間及條件,尤其針對許多沒錢買大房的人,我的小空間處理手法以及夾層的利用都為他們提供了最舒適的空間。這時我會感覺做設計師還是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的!

問:談到您擅於把握空間的這一設計特色,我特別想知道您當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念?

史:我畢業後沒進過任何大公司就自己創業了,所以手上都是一些小的家裝案子,遇到的業主都是用最少的預算,期待最大的發揮使用。因為很用心地做每一個託付的案子,所以掌握了許多專為沒有很多錢的人處理房子的技巧。在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設計師往上爬的過程中,我一直秉持著學建築的一些理念,那就是功能性的、空間性的、效率性的,經由多年來許多個案的訓練,從而培養出了這些對空間把握的專業能力。

問:您對自己現在的作品最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裡?

史:施工。我的設計通常都很簡潔,這就更加要求施工過程的精度,但這方面內地做的還有些欠缺。

問:這些年您最堅持的是什麼?

史:追求一個設計理念的實現。我會給自己定一個很難實現的、高難度的標準,在努力達到的過程中讓自己成長。

問:您認為在自己的性格中,哪個特徵可以讓您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

史:平常與朋友在一起,大家都覺得我隨和好相處,但我這個A型處女座、追求完美的個性在工作中就會表露無遺,可能是這種性格讓我堅持去追求好的作品。

問:如今的設計潮流不斷變化,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史:我想這是一個時代進步的表現,就如同服飾的流行,從曾經的單一到現在的多元,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對於潮流的把握應該視情況分別對待,比如設計樣板房,它一定要順應潮流,因為它是為大眾服務的,需要用大眾的眼光來評判它;但作為一個設計師,就不應該追隨潮流,更應當創造潮流,當然,這並不是在排斥主流的東西,因為主流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我認為設計師更需要有創新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