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安居社 人氣:2.54W

家居何處?某個大片的樓盤,還是自己請建築師設計的宅子?這個選擇題,不僅僅關涉經濟實力。來自上海久居京城多年的梅教授,選擇將自己“在別處的生活”建在北京城外的一片桃園,一座全木結構的三層木屋裡。木屋被命名為M Cottage,由兩位年輕的建築師設計。在流水線式的大規模開發模式之外,這是一棟按照自己意願定製的宅子。

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一開始,我只是想要一個小木屋,平房而已。”初夏,在兩年多前租下的30畝桃園中,梅教授指著山坡上的一座綠色建築說,“後來,請承龍來看了之後,覺得平房太可惜,浪費了這裡最震撼的景觀——遍野的山林。”

王承龍和搭檔劉凌晨,是這座山居的建築師。穿過桃園爬上木屋所在的山坡,一本名為《住宅巡禮》的書始終不離他手。書的作者中村好文是他頗為欣賞的一位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因為“陷入住宅設計的世界而不能自拔”,雖然也有機會設計其他型別的建築,但在日本卻一不小心被貼上了“住宅設計師”的標籤。中村認為,一個完美、和諧的家所應具備的十二個因素中,首要的就是風景。因為,建造住宅,一定會與其周圍的環境產生有形無形的關係。

進到M Cottage裡,體會這種關係的絕佳位置,對梅教授來說是在二樓。二樓的西邊部分是起居室、客廳、廚房、陽臺等多功能空間的集合,而且,藉助從地面一直挑高到三層屋頂的門廊,它又能與其餘的功能性空間建立起聯絡,因此,這裡可謂是整座宅子的核心。門廊與陽臺一樣, 同樣位於向陽的一面,高達三層的大面積窗戶,把風景、陽光、清風引入室內,與二樓的開放性空間一起,營造出一種流動的空間感。

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第2張

王承龍解釋說,將如此重要的一個空間安排在二樓,而不是在一樓與門廳相連,“更好的遠眺視線的確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為基地是坡地,在我們和業主一起往上走的時候,發現每增高3-4米,看到的遠方景色就明顯不同,所以就產生了這樣一個沒有隔牆、二層整體聯通的起居空間的設計。”

一邊洗水果、泡茶,一邊聊天,或者是一起包包餃子,梅教授每次帶朋友來,都已經習慣於將時光消磨在這個同時擁有開放式廚房與寬大的山景陽臺的二樓空間。梅教授建此木屋的初衷,就是想在山間果園擁有一個可以和朋友聚會聊天的場所。如今,他得以如願。早幾個月的一次聚會,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站在陽臺上眺望整個山谷,景色更為壯觀。

但是,對於M Cottage 的設計者王承龍來說,他更喜歡一樓向南的狹長走廊,“可能是因為本來沒有太強的功能限定,所以給我的感覺更加的自由,很想抱著一本書,把南面的門開啟,對著外面的景色讀上一個輕鬆的下午。”

M Cottage是一棟聽由內心需要的宅子,即使是在木結構的使用上也是如此。最早提出木結構的其實是業主梅教授。中式仿古,或是北美的郊區住宅?提起木結構,最容易想到的實現方式不外乎這兩種。 但是,業主和建築師都不想如此這般簡單複製。他們都覺得木結構和希望創造的貼近自然、放鬆身心的感覺是非常吻合的。 但要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在空間營造上更具“溝通感”,則需要全新的設計。

大跨度的結構,挑高三層,一個如 LOFT一般開放式的內部空間,倒是很符合他們的想象,但能否用全木結構來實現?王承龍坦言,一開始,心裡也沒底。中國傳統的木建築是樑柱結構,牆體不承重;西方建築在摩天大樓之前的時代,傳統上是將牆體包括窗子上的拱券一起計入混合承重的。而M Cottage則是兩個體系的結合,設計時,部分採用牆體承重,同時又 有些部分為了獲得空間的開揚性,打算使用膠合的大型木柱。由於整體上是採用的北美施工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施工公司還專門找到做木結構計算的單位進行了計算,確定了樑和柱的參照尺寸和形式。然後,心中的創想才開始放心地“天馬行空”。

建這麼一座建築面積大約有320 平方米的山間木屋,包括設計、施工、建材在內,花了多少錢? 100 多萬元吧,梅教授笑答。

“M Cottage 每平方米的造價大約在 3000-4000元。”王承龍解釋說,單從材料上看,M Cottage所採用的這種全木結構比通常的混凝土或者磚混結構要高。但是,由於大量採用工廠預製件然後在現場安裝,施工週期只有混凝土結構的1/3 到 1/2,而且,這裡是郊區,混凝土或者磚混結構的材料運進來多有不便,而木結構是輕型結構在運輸上成本更低,再加上因為全木結構省卻了內部裝修的費用,所以, 與混凝土或磚混結構相比,還真的很難說到底哪一個成本高。

當然,在中國現有的住宅開發體制下,M Cottage是不會獲得“房產證”的, 它不可流通, 只能自住。成片開發的別墅,或獨立、或聯排,好處是物業管理相對簡單,但代價是,作為業主,最多隻能在ABCD 幾種方案中,選一個即將或已經“下線” 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