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居60年系列:中國地板業的正道滄桑

安居社 人氣:1.11W

 

中國家居60年系列:中國地板業的正道滄桑

 老地板煥發的新時尚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地板是由國外引進的,其實,這僅對強化地板而言。中國的實木地板可有歷史了。當初,還處於平房建築結構時,邊的“踏腳板”就是地面鋪設木板的最早形態。當出現兩層以上樓房建築的時候,地板以樓板的形式廣泛應用了。在安徽、山西、江浙等地有一種“小姐樓”的二、三層樓建築,幾乎是全木質結構,包括門窗、扶梯、地板。一層地面用磚砌起底樑,然後鋪上木地板。這種結構主要是為防潮,不是現在木地板強調的裝飾功能。

60年中國地板業的正道滄桑

1985-1992 地板產業萌芽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鄧小平提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農村經濟改革推廣承包責任制,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由此,人民的生活水平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木地板業應運而生。

隨著生活安定,人們開始關注家居。在水泥地板面塗上紅、綠油漆開始了初期地面裝飾。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量知青開始返城。從東北林區歸來的知青都會帶一點木料回城。那個時候國家實施封山育林政策,搞到一點木料也非易事,做傢俱剩下的邊角料做成地板條。路邊的“馬路木匠”攬活,鋪設“拼花木地板”。隨著百姓對地板需求增多,北京地板市場開始熱起來。一些單位和個人通過各種渠道將一些枝椏材、風倒木和柴火料加工成地板條,天然風乾後每一平方米打一捆,三平方米裝一編織袋,裝好就賣。這時期的地板特點是:小規格素板、平口無榫槽,粘膠法鋪設,現場打磨、油漆。有渠道優勢的北京林業大學成了當時北京最大的地板集散地,規模最大的地板公司是“北京林業大學京伊林業新技術公司”。這就是地板業的萌芽初期現狀。

上世紀80年代末,很多木材公司開始雲集在西直門並逐漸形成地板聚集區,逐漸擴散到西四、白塔寺、地安門地區,賣地板、地毯、膠合板等建材商戶越聚越多。90年代初,東土城開始形成規模更大的建材集散地,也就是現在的“建材經貿大廈”。再往後玉泉營、麗澤橋、居然之家、集美、紅星美凱龍等現代的建材城、家居館出現了。旺盛的消費需求,寬敞的市場環境,造就了地板業迅速成長壯大。

1992-1996 地板產業培育期

這時期的地板經銷商與生產企業家並沒有品牌意識,產品質量很不穩定。1993年,我國開始制定地板產品標準,以規範木地板產品質量。德國的地板產業發展成熟,就參照德國的標準。負責標準起草的主要專家之一就是現在的中國木材與木製品流通協會地板委員會常務副會長高志華教授。《實木地板》標準的出臺為地板產業發展壯大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與此同時,國際木材貿易打通,東南亞的優質木材源源不斷進入中國,不斷豐富了地板的樹種品類、提高了地板的使用效能。由於首先開放的政策優勢以及與東南亞地理位置優勢,廣東口岸首先成了全國木材貿易集散地,相應帶動了該地區地板和木製品產業的發展。

這時期,從歐洲引入的強化地板以高科技產品形象出現在中國,對中國地板業產生了巨大影響。物以稀為貴,其價格比同期實木地板高出幾倍,達到500元/平米。高昂的價格成就了幾個地板品牌 “暴發戶”, “鴛鴦”品牌就是當時的佼佼者,可惜現在這個牌子已經消失了。1995年,‘聖象’的創始人之一彭鴻斌開始在北京推著三輪車賣強化地板。其觀念前衛,銷法高超,‘聖象’的地板業務開始風生雲起,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地板業內最大的企業。後來彭鴻斌出了一本書《聖象地板德國造》,講的就是‘聖象’發家史。客觀地說,彭鴻斌對中國地板業發展有貢獻,他帶來了品牌營銷新觀念;讓強化地板這個品類迅速推向全國,被美稱為“一頭大象帶動一個產業”。

聖象之後,北京市場也出現了四合、歐羅嘉、歐典強化地板品牌:。當年的‘四合’王寶生最愛打價格戰,‘聖象’賣358元/平米,他賣258元/平米;‘聖象’賣258元/平米,他賣158元/平米。百元差價,說明當時強化地板的利潤之豐厚,很多地板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那個時候賺到的。通過王寶生競價,強化地板進入‘尋常百姓家’

‘歐典’強化地板的發家和2008年受挫是北京乃至全國地板市場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歐典老總閆培金早期是‘歐羅嘉’的經銷商,後來自己建立‘歐典’品牌。在“歐典事件”發生之前,其強化地板的‘船甲板’營銷思路和地板‘2008元’經典營銷,創下行業銷售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