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社會情緒的表達

安居社 人氣:2.88W

  為何設計對中國至關重要?它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撰文 Beatrice Leanza / 翻譯 鄧宇華

最近我買了 Ettore Sottsass 的一本文集,題為《夜間雜敘》 。 Sottsass 本人將這本出版於人生晚年的書稱為“一種自傳體式的臨終遺言” 。這位熱衷以顛覆性方式對概念、材料、學科領域進行糅合或解構,擅長利用空間、物體、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表達,並由此而享譽世界的創新玩家,在書中寫道 : “我愛與缺乏安全感、困惑不解的人交朋友——他們總想試圖理解世界,卻總也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 Sottsass 在這本文集中記錄了自己的生活,卻不曾談及自己的職業生涯,這讓我聯想到了一種簡單的假設 :設計是對當下的表達,是人類自省的同步,是對周遭環境做出的迴應,是源自我們社會存在的直覺性產物,也是人們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對不解與未知所進行的共同探索。

設計是社會情緒的表達

這話題好像有些離題了,畢竟,編輯要求我的,是在這篇特別專題中就國際設計活動的作用與價值來談談自己的感想。不過,Sottsass 的軼事恰好成了我抒發感想的引子,讓我得以正視設計在當下既重要、又模糊的角色。它需要在生產與溝通的全新框架裡獲得重新調整,使文化創造和教育賦權成為核心,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更為如此。

後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打破了地理空間與專業學科領域的限制,而設計的模糊角色又進一步促進了融合,同時影響了商品分配、人員流動以及思想與資訊傳播。在人類社會中,設計的覆蓋面之廣,大到整座城市,小到具體產品,再到合成生物、情緒評估,可謂無所不包。它集合了構建過程、闡釋人類現狀,因此受到博物館、高校和政府等機構的廣泛歡迎。設計的思想與實踐中包含了諸多隱喻、預言及抽象概念,這不僅與人類永無止境的共同探索有關,還體現在以自我價值實現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的蓬勃發展上,世界各地湧現的初創企業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智慧手機、個人電腦,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技術資訊的民主化使設計正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烏托邦。

設計是社會情緒的表達 第2張

在過去的 20 年中,中國的設計產業為經濟轉型、城市制造以及中國特色的文化復興開闢了全新的領域。 “中國特色”這一要素是否能成為衡量設計的意義或經濟貢獻的重要指標, 將更多地取決於社會賦權而不是美學體驗。儘管在中國,基礎設施十分完善,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也能得到賞識,還存在有眾多年輕有為的企業家,但它主要的缺陷是缺乏思想活力與公共交流。當人口與社會結構出現巨大改變,我們亟需建立本土化的平臺,利用專業的設計為普羅大眾謀福祉, 對當代的社群與社會回饋進行重新定義。

當我還在擔任北京設計周創意總監時,我曾經親眼目睹這個活動的覆蓋範圍之廣,因此我也發現通過與當地的專業人士與相關利益者進行合作,我們能創造出本土化的方法,而不是模仿現有的西方模式。這些進口而來的模式與中國的環境並不相符,因為在中國,當代設計的概念與價值體系尚未成熟。米蘭、倫敦、巴黎、科隆的模式基本相似,大部分是以貿易為導向的活動,旨在展示並推廣家居設計。這種模式起源於 “二戰”後,當時的社會極度貧窮,渴望復甦,需要工業為社會注入新的動力與思想。製造商、設計師和創造者都希望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實幹精神重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讓經濟實現復甦。Sottsass 也曾是其中的一員。

對於設計周、設計節或是任何形式的設計活動來說,只有挖掘出潛在的社會力量與生產力,參與到城市經濟當中,才能獲得成功。這些活動固然有時間的限制,但這不應該被視為缺點,而是孵化創新的機遇,否則只有監管或貪婪的商業行為才能達到這個目標。而這兩種方法更低效,且不符合大眾的道德標準。

今天的中國愈加活躍,各個城市和整個國家都希望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交流當中,而全球的設計模式都在進行跨領域、跨國界的轉變,這意味著我們要對中國進行重新定位。比起小心翼翼地保護最終產品不被洩露,我們更應該關心思想的價值, 利用創新進行試驗, 實現社會進步。

設計是社會情緒的表達 第3張

本文作者Beatrice Leanza自2002年起客居北京, 從事研究及策展工作。她於威尼斯東方大學獲得亞洲研究碩士學位, 專長於亞洲史及中國當代藝術。2013年, 她開始擔任北京設計周的創意總監, 目前主管北京設計周的海外專案。

更多內容請參閱《IDEAT 理想家》2017年6月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