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山陶瓷節將掀陶瓷熱 能否滿城盡是陶元素?

安居社 人氣:3.04W

時至今日,各方的準備工作應該一切就緒。但憑心而論,又有多少佛山市民知道他們將迎來這樣的節日?即使在負責操辦這個城市節日的禪城,人們也很難感受到節日的氣氛。也許人山人海的熱鬧並非陶瓷節成功的唯一標誌,但我們很難想象:一個缺少民眾擁戴的節日會成為城市節日?一個連本地黎民百姓都知之甚少的陶瓷節難道會悄悄地享譽海外?

中國佛山陶瓷節將掀陶瓷熱 能否滿城盡是陶元素?

如果僅僅是專業人士的盛宴,民眾的參與度倒是無足輕重;倘若是城市的節日,那我們必須檢討:陶瓷節是辦給誰看的?

當今中國,產陶的地方不止佛山一地,但佛山卻是當今中國最有分量的陶瓷重鎮。這裡不僅雲集著眾多的業界好漢和江湖盟主,也生息著數目龐大的陶瓷人口。在這條完備的產業鏈上,不僅牽動著佛山的歷史與現實,也依附著城市的情感和榮耀、淚水與歡笑。提起佛山,人們就會想到陶瓷;而提起陶瓷,人們就必然想到佛山。在外地人的語境中,佛山幾乎成了陶瓷的代名詞。正是因為這樣的江湖地位,北京才讓佛山的陶瓷節以“中國”冠名。

佛山是否具備操盤中國陶瓷節的資格和能力?這應該是一個沒有爭議的問題。問題的焦點在於:佛山要辦一個怎樣的陶瓷節?

其實,就陶瓷會展而言,佛山並不缺乏經驗。在此之前,佛山已經連續舉辦過13屆國際性陶瓷博覽會,但巨大的心血和付出似乎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陶博會不是越來越火爆,而是越辦越艱難。在此背景下,業界人士提出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採納:那就是把“陶瓷博覽會”改名為“陶瓷節”。由“會”變“節”,絕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要整合資源,擴大影響,使之成為佛山人民、禪城人民的重大節日,構築一個傲視群雄的“國際陶都”。這是業界的呼喚,亦是民眾的期許,當然也是佛山政府的堅定意志。

所謂節日,既是民眾的狂歡,也是情感的對話,更是文化認同的集體表達。當佛山政府決定將把“陶博會”改為“陶瓷節”的時候,佛山大地上正在席捲著歷史上來勢最猛的環保風暴。不少陶瓷廠家被“就地正法”,更多的企業流落他鄉,即使那些因實力雄厚而被准許留在佛山的陶瓷大戶人家,也必須接受嚴厲的“勞動改造”。不可否認,這樣的“苛刻”,自然會引發很多怨言。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比陶瓷業怨言更多更大的是佛山的民眾———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被汙染了,環境被破壞了。儘管愛恨交加,但佛山民眾也深深知道:佛山不能沒有陶瓷。他們能體諒產業轉型的複雜和艱難,也願意給這個行業留下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而拍板舉辦陶瓷節,所表達的不僅是政府捍衛“陶都”的決心,也飽含政府化解矛盾的溫情———以歡樂達成諒解,以對話尋求共識。

因為有這樣的用心和立意,才有了陶瓷節“城市節日”的定位。而這樣的定位,也規定了“陶博會”既要改名也要改性:從生意化到大眾化、從專業化到娛樂化,把業界自唱自娛的“卡拉0K”轉變為全民的狂歡節。“陶瓷節”不是“陶博會”的傳承和延續,而是轉化和重塑,是從內涵到外延的不斷創造和更新。遺憾的是,這樣的願景卻在執行上出了問題,導致只改名不改性的尷尬處境。

從目前已經掌握的資訊來看,2009首屆中國(佛山)陶瓷節的構成元素可謂豐富多彩,主題活動也堪稱琳琅滿目。但這樣的資訊和元素並沒有被城市媒體所傳達,更沒有被城市民眾所分享。在禪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看不到應有的節日鋪墊,更缺少節日到來之前應有的輿論造勢。如此情形,我們要指望陶瓷節對民眾具有多大的號召力和感召力,顯然是不現實的。

不是民眾冷落節日,而是節日冷落了民眾。民眾需要城市節日,但民眾更需要一個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城市節日。只有調動本土民眾參與,才能真正叫“過節”,才能成為各界普遍關注的“慶典”。也只有被民眾擁戴的“節日”,才有走向世界的可能。如果那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陶瓷商人能從陶瓷節中感受到佛山民眾的巨大熱情,他們留給我們的必定是感動和信任。而所有的商機和品牌的誕生,不就是因為感動和信任嗎?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連續舉辦了13屆的佛山國際陶瓷博覽會之所以舉步維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調動和激發本地居民的參與激情,更沒有成為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覺。這樣的教訓似乎並沒有因為陶瓷節的舉辦而得到應有的深入反省。如果陶瓷節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實質性的脫胎換骨,那它只能在孤芳自賞的道路上迎接又一個傷口……

禪城應該反省,也應該擁有自信。越辦越火的大型民俗活動———行通濟,也是由禪城操辦的,那樣的盛況已經足以證明禪城的能量。真心希望禪城好事成雙,把陶瓷節辦成象行通濟那樣萬人空巷的城市節日。

我們相信禪城,正如我相信“傳奇古鎮,創意禪城”不僅僅是一句城市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