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業面臨利潤難題 陷“三明治陷阱”

安居社 人氣:1.93W

臨近年終盤點,看到倉庫裡的產品日益高積,企業老闆十分著急,但是面對市場困境,也只有吞下企業過度“努力”而種下的苦果。目前,唯有儘量想辦法將庫存轉化為利潤,才能使自己在這個大浪淘沙的環境中繼續存活,而這也恰好正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的。

倉庫內產品爆倉,企業運轉終究不能維持太長時間。繼停窯減產、裁員減薪之後,不少企業又找到了開源節流的新模式,即同時運用傳統渠道和電子商務進行 “低價拋售”,加快去庫存速度。雖然這樣會讓行業的環境更加惡劣,但是為了自己能夠度過眼前的難關,他們正準備犧牲自己的長遠利益。

主流產品遭遇低價拋售

“800 800(mm)的微晶石最低售價僅需65元”,這款2012年最為熱門的產品,在經過大半年的高速運作後,已經開始大批量地從傳統經銷渠道湧入了低價拋售通道。

最近,在一些行業建材類網站上,陶瓷產品低處理的資訊隨處可見。品牌、品類、規格和花色品種都非常齊全,產品介紹圖文並茂,價格幅度在幾元到幾十元 不等,數量上甚至數以千、萬箱計。釋出這種資訊的,除了有像衛星這樣自稱與佛山某些大中型企業有良好合作關係的專業炒貨代理人外,還有陶企的業務員。

低價拋售通道一直存在,現已經發展成為陶瓷行業的第二市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衛星表示,企業低價拋售無非是兩個原因,要麼是想淘汰老舊和不良產品;要麼是庫存過高,資金吃緊。

“凡是在傳統渠道銷售不出去的產品,企業就會想辦法通過低價拋售。”衛星介紹說,有時為了10%的服務費,他們也很熱心地幫助客戶充當中介,他們聲稱只要客戶能夠說產品的型號以及花色,不管是什麼樣品牌的產品,他都能夠幫客戶找到,而且保證價格絕對要比出廠價更加便宜。

記者在一行業群眾發出“誰家有最便宜的800 800(mm)的微晶石”時,群中隨即有十數人通過私聊的方式爭相亮出自己的產品底價,最低的價格僅售65元/片。與此同時,群中一炒貨者告訴記 者,“100元錢以下買不到真正的微晶石,目前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能力生產微晶石,業內大多數微晶石,都是由幾家實力企業貼牌生產出來的,100元差不多 就是採購原材料的費用,如果每片僅售65元,很有可能就只是冒充品,如用全拋釉等產品冒充微晶石欺騙客戶。”

“我提供給你的絕對是正宗的微晶石,每片價錢為162元,如果進貨量大的話,還可以給予相應的折扣。”該炒貨人如此告訴記者。

微晶石的售價相差如此懸殊,對此,有行業人士分析,市場上的微晶石價格差異非常大,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由於產能不斷擴大,而競爭日益激烈,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除了比拼產品和品牌以外,難免會有些企業會大幅降價。

“不是在做微晶,就是在準備做微晶的路上”,早在今年2月,因為產品利潤極高,微晶石受到了博德、嘉俊、東鵬、新中源、馬可波羅、冠珠、鷹牌、歐神 諾、新粵等國內50多個企業、品牌的極力推崇。儘管眾多企業涉足微晶領域,但業內普遍認為微晶石的耐磨度尚有待改進,後期亦難以進行非專業切割加工,而微 晶石花紋生成、產品材料合成、產品燒成次數及效果品質等專業技術問題至今仍然存在爭議。但是,這些並不防礙他們競相推出自己的微晶石產品,甚至還出現二、 三線品牌(企業)推出微晶石的局面。

微晶石的生產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困難,微晶石的市場似乎也沒有企業說的那麼紅火。到了4月份,華夏陶瓷城私拋廠一條街有80%的企業都已經推出了 微晶石,當時他們的產品價錢普遍在120元/片到250元/片之間,與歐神諾、博德等大企業每片價格達到上千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在6月份,卓遠陶瓷以促銷的形式將微晶石的價格降至188元/片的低價位,被認為是“打響了微晶石價格大戰的第一槍”。隨後,北京、南京、武漢、 鞍山、廣州、昆明、長沙等地區微晶石價格應聲而落,一直以來定位高階的微晶石,如今卻為價格戰、口水戰所困擾。商家表示,他們不僅僅對微晶石進行打折降 價,更追求所售微晶石為市場的最低價。到現在,在“什麼都不漲就是產能和成本漲,什麼都不縮就是產品市場和企業的資金含量縮”的市場情況下,微晶石已經進 入了低端的拋貨渠道。

微晶石的發展,只不過是陶瓷行業產品的縮影。全拋釉、仿古磚、木紋磚以及拋光磚等產品已提供了前車之鑑。遭遇到低價拋售,意味著產品即將走下神臺,面臨的價格競爭會更為惡劣,“盛極即衰”的產品宿命亦將再次得到印證。

利潤下滑陶企弱不禁風

利潤下滑,還只是表象。潮水退後,“裸泳”的陶瓷企業顯得有些弱不禁風,更多的矛盾將會被逐漸暴露出來。

據瞭解,2007年至2011年,中國製造業工資漲了12%,平均淨利潤率從2007年的12%降至2012年第三季的8%。快速提高的工資和日益緩慢的庫存消化速度,都在強迫著企業付出更高的經營成本。

“生於市場,而死於庫存”,當企業的庫存降得太低時,老闆們會擔心供應鏈的斷裂。當庫存上漲時,又會積壓和佔用太多的經營成本。“如果入不敷出,產品一旦積壓,只能是吃了速死丸,在2002—2004年之間,已經有盲目切入的企業退出了舞臺”,行業專家韓復興說。

陶瓷行業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市場到底真正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自己的資源和實力到底能夠支撐多大的市場?有業內人士認為,老闆們始終都沒有搞清 楚這兩個關鍵問題,這才是企業經營悲劇的開始和根源。在行業政策相對滯後及執行不到位的背景下,縱使嚐盡各種惡果,老闆依然還是急功冒進。業內凡是有新產 品並且稍微出現熱銷的勢頭,大家就會像吃了偉哥一樣激情和興奮,通過大力改造或大量投建生產線,以求能夠在其他競爭對手之前賺到更多的利潤。

不過,在企業業務規模和經營領域擴大的同時,內部治理結構、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執行機制、管控體系、企業文化等內部融合工作並沒有得到同步優化,而過程中的輕創新重模仿,亦給行業留了下產能過剩和同質化嚴重的兩大疑難雜症。

資金成本正在成為拖累陶瓷企業的利潤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近期企業加快去庫存的步伐,也開始對利潤產生直接的影響。業內人士分析,當前企業生產所 需要的原材料和生產資料都是幾個月前購買進來的,那時成本上漲的幅度並沒有現在那麼大,而生產出來的產品價格也相對處於高位,這就意味著當前較低的銷售收 入用來抵扣較高的庫存成本。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在經濟下行期,採購時機、採購的價格以及交貨的時間等平時看起來對於採購的成本並無大礙的環節,近期也成為企業節約成本的重要 因素。同時,企業的更多成本直接來自生產經營層面,部分企業在經營、合同、資金、資產、財務管理上不規範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為此造成經濟損失的現象也時有 發生。企業因此陷入“三明治陷井”,兩頭受壓,利潤空間大大被壓縮。

可以預見的是,市場不會長期地持續惡劣,未來的市場空間亦將會無比巨大。不過,伴隨著市場需求的急劇萎縮和利潤的大幅下滑,企業通過傳統渠道將產品 轉化為高利潤的熱情已經大為冷卻,如此企業經營的風險也將進一步加大,並下沉到了材料採購、產品研發、生產成本、處理庫存等各個基礎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