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會的風俗

安居社 人氣:2.15W

每到元宵節期間,人們都會走出家門,湧上街頭,除了鬧花燈、猜燈謎外,還有舞龍、踩高蹺、跑旱船、舞獅、敲舟山鑼鼓……其中,有很多風俗和活動都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燃燈放焰、出門賞月、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同慶佳節,讓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共同享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我們留下的審美記憶。此外,元宵燈會還有哪些活動呢?

元宵燈會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說到祈福,這也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文化主題。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清代蘇北地區,元宵夜要引火燒田,祈求豐收,童謠唱:“燈籠亮,火把紅,正月十五炸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陝西一帶還有掛燈籠“照黑角”的習俗,寓意把家裡所有黑暗角落都照亮,以示驅邪納福。另外,清代廣東還有婦女元宵節祈子的習俗。

元宵節在漢文化區域的影響尤其大。新加坡是眾多華人聚居地,元宵節時許多人會舉行各式各樣的花燈展演。信仰佛教的信眾則去寺廟祭拜,為新年祈福;韓國把正月十五叫做“正大望日”,意為“望滿月”。這一天,他們雖不吃元宵,卻將高粱米、小紅豆等雜糧做成“五穀飯”,作為節日食品。而在農村,還有“燒月亮屋”之俗——圓月升起後,人們用手中火把點燃“月亮屋”,圍著火堆歡歌舞蹈。

由此可見,元宵燈會這個備受全民狂歡的節日,一旦為國際社會所關注和接受,民族節日文化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