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安居社 人氣:9.53K

福晟·中山錢隆華府專案的室內軟裝部分的設計,在三個大小80到100方之間的戶型內實施。其中04戶型是完全結合業主方精裝交樓標準進行的設計。為了更恰當的展示空間的利用,呈現“人”存在和生活的起碼狀態,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依據業態,分別為三個戶型設定了三種不同性質的角色,將之帶入到設計之中。

【專案概況】

專案名稱:福晟·中山錢隆華府專案室內軟裝設計

設計總監:彭徵

主案設計:陳泳夏、王嘉穎、許淑炘

設計團隊:高穎穎、許秋怡、馮寧軒、朱雲鋒

設計單位: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專案地點:廣東中山

設計面積 | 樣板房02戶型:82㎡

設計面積 | 樣板房03戶型:99㎡

設計面積 | 樣板房04戶型:98㎡

銷售展示的樣板房,作為室內空間使用的一種示意,通常在呈現出來的時候顯現出完全不貼近生活的“時尚”狀態,它的一般表現特徵是了無“人”意的一塵不染。就像人們通常對日式居住環境或者所謂“北歐風格”所產生的想象形成的印象。這大概是對日本榻榻米文化的一種只見其表,不究底細的誤會的延伸。榻榻米文化是日本民族“隱藏”文化的一部分,所謂“隱藏”,是指隱藏人的動物狀態——把被褥疊起來放進壁櫥,便沒了人“睡過”的痕跡。把精心美化過之前的原生態動作抹去。看似精緻,但不覺舒適。

99㎡

03戶型是個近100方的三房兩廳的戶型,在三個戶型中面積稍大。設計師將使用者定位為八零後,夫妻就職於外企公司,與國際接軌,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喜歡造型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又追求些諸如爵士之類的情調,已漸漸形成自己的生活品味的家庭。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5張

在客廳的處理上,設計師在牆面採用約20度的灰與約80度重灰色絲絨窗簾形成整個空間的主色彩基調,而配以濃重的綠色大株植物為點綴,用米白的真皮沙發,復古的真皮拉扣單椅,marshall藍芽音箱,紳士的金色的方耳熊,搭配超大號的狐狸毛抱枕,豐富空間的色彩層次和體塊變化。作為這一配搭色彩在主要空間的延伸,設計師同樣在餐廳採用雪松綠的餐椅搭配大理石臺面的餐桌和金色的裝飾櫃,強調屋主的生活品味。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0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1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5張

在該戶型設計過程中,多功能房是主人愛好的一個特寫。20張當年原版的黑膠唱片陣列排成的背景牆搭配深灰色的沙發既可以提供平時閒坐也可以臨時充當客房。整個空間通過木吉他,黑膠這類細節,呈現一個主人愛樂的主題。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1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0張

98㎡

04戶型也是三房兩廳的結構,面積98㎡。設計師通過布藝、原木、大理石和啞光烤漆,將整體空間控制在黑白灰的主基調——整體60%的淺灰,15%的深灰,15%的純白,10%的色彩(灰藍),不摻雜其他偏暖或偏冷的色調,空間的感受全因光的變化而改變——試圖以簡潔明亮的空間關係闡述房屋,住家與生活。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1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2張

客廳與餐廳空間通過長度7米的背板連線空間,色彩比例進行了大體塊搭配和切割的同時,整合了展示(攝像機、單反鏡頭)和儲物(書籍等)的功能。使用黑白線條的油畫,突出藝術氛圍。其他空間比例分割也如是,形成乾淨利落又相互關聯的空間感。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3張

設計師在設計時同樣對傢俬的使用可能性作了細緻的考量。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戶型,傢俬的使用應該會更多注重其多功能化,這樣的考慮,能有效增強空間的生活氣息——譬如餐桌,除了用餐外,它很可能還是業主一家臨時的工作場地和重要的溝通交流的場合。即便是在牆面,設計師也細心的安排了一塊軟木貼板,作為留言、孩子塗鴉作品的展示位置。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5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7張

臥室作為休息的空間,整體沒用運用大面積的灰,而是原木色,淺色比例較多,讓整個空間溫暖舒適。設計師在此還設計了一個小小的閱讀區域,用以豐富空間的使用功能。次臥定位為主人的長輩到來時的使用空間,整體色調偏沉穩,但不至過於老氣,在需要時也適合當作一般客房使用。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2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0張

82㎡

在02戶型中,設計師將角色定位為一對分別從事IT行業和服裝設計的新婚夫婦。處在對流行不可完全無視的現實,設計仍然採用了帶有北歐風格的基調,強調整體的序列性與空間的跳色,強調材質對比。玄關採用建築圖形的直線結構和亞克力材質的擺畫提示男主人的個性和相關職業;過道處理成帶有一點工作間的意味,設計了一面服裝裁剪與服裝手繪工具的懸掛板,以形成服裝設計師定位的代入感。主臥整體則以輕鬆色調豆沙色為主,床品以及空間休息區營造慵懶氛圍。在考慮兒童房的形態上,以多形態幾何體色塊取代傳統兒童具象的卡通情節營造童趣氛圍,不跳離整體空間的形態。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1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2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3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4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5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6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7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8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39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40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41張

作為居室的空間設計,把人存在的一切抹去得了無痕跡,可能會顯得乾淨的漂亮(今天所謂日本式和北歐設計形成的印象),但肯定不會讓人覺得狀態自然。即便在日本文化中,這樣的環境也並不屬於被欣賞的狀態——千利看到一塵不染的庭院,還要將旁邊的樹木搖一搖,搖下一些落葉——是不欲盡人巧而忘天真爾。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將“動物”、“動作”和“原生態”都抹去,人將以什麼方式存在,大概同樣會是一個自覺好笑的問題。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42張

【關於彭徵】

共生形態新作丨還原生活狀態 打造高質精緻空間 第43張

彭徵

共生形態(C&C DESIGN)創始人、設計總監,高階室內建築師。

2001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並於2002年考取藝術設計碩士學位,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客座講師、實踐導師,CIID廣州專委會理事,中國房地產協會商業地產專委會商業地產研究員。

彭徵先生關注城市化程序中的當代設計,思考和實踐“共生”的設計形態,從事建築、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築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代表作品包括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時代地產“時代·家”體驗店、美的地產企業總部、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風動紅棉”等。

設計作品曾蟬聯德國iF設計大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大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室內設計大獎等國際頂尖設計競賽獎,2017年獲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金質獎最高榮譽。

【共生形態】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徵先生以及60多名優秀的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從專案策劃到建築室內再到整體軟裝陳設的一站式服務,與保利、萬科、美的集團、時代地產、香港新世界、麗豐控股、新加坡凱德置地等上市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服務客戶也從中國國內擴充套件至海外地區。“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金質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大獎、義大利A' Design Award 大獎、香港亞太室內設計大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片語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於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於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