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安居社 人氣:2.58W

城市,是用建築寫就的歷史。

不同時代的建築在其中聚合、交融,形成不斷變化的空間與格局,呈現著城市在不同時期裡的審美與脾性。時間的交替裡,有的建築得以保留,成為某段歷史的見證與象徵;有的被完全取代,拆除重建的同時也逐漸倒塌在人們的記憶中;還一部分被改造重構,成為連線不同時代的融合點,將某些超越建築本身的精神向下延續。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張

△時代地產中心老照片|來源網路

廣州,東風中路,落成於1999年的“時代中心”曾是這條路上的標誌,見證了20年裡城市的發展變遷與繁華生長,成為人們的城市信標。

20年,對於一棟建築來說,不算是一段太長的時間,但放在快速更迭的中國城市裡,卻足以讓它與當下產生割裂。環境的變化、建築的老化、以及空間系統與當下使用需求間的不匹配,都讓它在新的境況下略顯疲憊。

1-5層的有限改造中,設計應當如何介入歷史,充分尊重原有結構的同時讓新的元素與理念和諧融入,找尋時代審美、空間功能與歷史經典間的連線平衡點,是專案最大的挑戰與意義所在。

改造前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張

美,是人類追尋的永恆話題,且從未有過絕對的定論與答案。對於現代商務建築而言,人們對“高大上”的理解已日趨多元化,藝術與商務的結合就是其中之一。本案的業主方——時代中國,一直將“生活藝術家”作為探尋城市建設與實踐的主張,對於空間中呈現藝術的美是雙方的共識。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7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8張

原大堂中複雜的裝飾結構,及不合理的扶梯系統被整體移除,結構的簡化創造出了完整的挑高空間,同時也讓橫向的尺度更加舒展。自上而下的垂直線條裡,充滿幾何美學的空間營造出屬於現代商務該有氣度與氣質。素色的石材牆面與黑色的線條相間,讓空間的輪廓感更加清晰,灰色的幾何塊面順沿建築本身的結構鑲嵌在其中,建立出立體空間的層次感,營造出如同美術館一般的空間氛圍。簡潔中飽含力量,素淨裡層次分明。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9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0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1張

每一個空間的構建都是一種秩序的建立,其本身的功能性與人在其中與之相連線的方式共同構成了建築空間內特有的秩序,而這種秩序也決定了建築本身功能效率的實現。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2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3張

在大廈內,除了商務辦公外還包含了部分的商業空間,分佈於1至5樓的大堂挑空大兩側。扶梯移除後,兩種不同秩序相疊加的交通體系如何建立,是設計在“美”之上必須解決的另一個重要訴求。

三道連廊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它們橫跨於2-4樓的電梯前,為原本只連線1-5樓的垂直電梯提供新停靠點,代替原本的扶梯,將1-4樓的空間垂直連線。同時,分佈於挑高大堂兩側的商業空間也因此被相互連線,形成以大堂為中心的“回”字形空間格局。這三道連廊作為新的空間支點,構建起來了縱與橫相疊加的垂直交通系統,重新組織起了空間流動的秩序。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4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5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6張

在建築裡,“光”絕不僅僅意味著明與暗,它在詩歌中的種種隱喻也被建築師們寫在了自己的“混凝土詩篇”中。如果說變化的環境光是自然賦予建築的流動質感,那人為設計的光則更是一種引導,指引你走向設計師內心的浪漫。

在二至四樓的電梯廳,我們用整面的發光幕牆將空間點亮,在為整體空間營造視覺亮點的同時,讓行進步入電梯的過程如同走向一片光明,也許每個人內心的光明會有些許差異,但走近溫暖應該是一致的歸宿。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7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8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19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0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1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2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3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4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5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6張

每一個空間都因其被賦予的不同功能而蘊藏著特定連線關係,越是獨特的空間,這種聯絡往往越發有趣。

在五樓的商務大堂裡,一塊下沉的獨立空間被隱藏在大堂前臺的背後,特殊位置使得這個場域可以將等待的到訪人員完美的“躲”在裡面,保證接待區域的整齊有序。在整個商務空間體系中,它就像緊湊的動線上的一個緩衝區,在內與外之間提供一個可長時間停駐的人性化區域。大量木質元素的應用讓這裡顯得更加溫和柔軟,營造出舒緩的歇息與交談氛圍,這一切也因為空間的下沉被極好地隱藏在大堂的“高冷”調性之中。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7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8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29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0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1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2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3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4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5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6張

透過通透玻璃幕牆,這塊獨特的空間被向外進一步延伸,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了更深刻的關聯。由內向外望去,它像在隔絕空間裡被注入的一次深呼吸;而站在大廈之外,它就像是一個鑲嵌在空中的巨大櫥窗,在溫暖的燈光的映襯下,猶如這座屹立了20年的建築終於向城市打開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7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8張

形態與材質是建築質感與風格的最直接體現,兩者的結合與過渡無疑是建立不同時代風格連線融合的重要方式。

大廈首層入口處的嶺南騎樓立柱被完整保留,具有年代感的大理石立面被更現代的不鏽鋼板取代,複雜的石材肌理被簡化為平整的金屬灰色,讓沉重的立柱變得輕盈明快,以現代的設計美學賦予曾經的“砥柱”新的活力。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39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0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1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2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3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4張

立柱之上雨篷則被重新設計,簡潔的弧形結構替代了原本的玻璃雨篷,結構的簡化讓它與大廈主體間的銜接更加自然,融為整體。同時,半圓弧形結構向兩側的自然延伸帶來了更多的覆蓋面,為遮擋功能帶來提升。

我們用大版面的玻璃幕牆取代了鋁合金明框玻璃幕牆,在進一步簡化立面線條的同時提升通透感,將內外空間相互延伸,為光線與視線帶來更高的通達度,建立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新連線。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5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6張

一樓大堂門前的巨蛋雕塑,源自藝術家Lindy Lee,6米不鏽鋼材質的體量感,不容忽視,通體佈滿細小的孔,黑暗中,它們會穿透蛋殼,投射出星辰般的光芒,讓人看到有無限的能量在迸發。如果說這棟大廈曾是一個過往的城市象徵,那經歷過重塑後的它,應當是“孕育”在蛋殼的一束光芒,繼續點亮門前這條大道。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7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8張

分析圖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49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0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1張

平面圖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2張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3張

【專案資訊】

專案名稱:時代地產中心改造設計

設計總監:彭徵

設計團隊:林俊武、蔡文姫

設計單位: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專案業主:時代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業主團隊:向傑、黃徵徵、黃鶴玲

專案地點:廣東廣州

設計時間:2017年10月

竣工時間:2019年07月

設計面積:1800M²

主要材料:大皇蜂不鏽鋼、石客照明、LAK木地板、朗域軟膜、米白色石材、深灰色鋁單板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4張

彭 徵

共生形態(C&C DESIGN)創始人、設計總監,高階室內建築師。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畢業,現為廣州美術學院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客座講師、實踐導師,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資深會員,中國房地產協會商業地產專委會商業地產研究員。

彭徵先生關注城市化程序中的當代設計,思考和踐行“共生”的設計哲學,從事建築、室內、景觀等多領域的設計實踐,設計作品具有較強的建築感和現代簡約的風格。代表作品包括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時代地產“時代·家”體驗店、美的地產企業總部、廣州亞運會景觀創意裝置“風動紅棉”等。作品曾獲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類別)唯一金質獎。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5張

廣州共生形態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公司的核心團隊由知名設計師彭徵先生以及80多名優秀的職業設計師組成,設計業務涵蓋酒店、商業、地產、辦公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建築室內到軟裝陳設的一站式服務。“共生形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包括2017年德國iF設計(室內建築類別)唯一金質獎、美國室內設計雜誌Best of Year Awards金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香港亞太室內設計銀獎等。

“共生形態”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壯大中的設計團隊,我們的名字就決定了我們的包容性,同時,我們也感興趣“共生形態”這一片語的所有內涵。在當今發展中的中國,大規模、巨量、高速的建設狀態鼓勵社會性的設計實踐,對於設計師來說,擁有的機會不但是設計一件作品去影響和改變生活,更是致力於當代中國面貌的成形過程,這是對“共生形態”設計團隊,對中國的類似工作的最終挑戰。

代表作品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6張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7張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8張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59張

南崑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0張

保利遠洋領秀山生活藝術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1張

保利遠洋領秀山生活藝術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2張

保利遠洋領秀山生活藝術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3張

保利遠洋領秀山生活藝術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4張

蘇州美的·雲築未來生活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5張

蘇州美的·雲築未來生活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6張

蘇州美的·雲築未來生活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7張

蘇州美的·雲築未來生活館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8張

保利金町灣別墅度假酒店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69張

保利金町灣別墅度假酒店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70張

保利金町灣別墅度假酒店

共生形態設計丨時代,為過往而連線 第71張

保利金町灣別墅度假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