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孃家的簡介 回孃家的風俗 回孃家的文化內涵

安居社 人氣:3.34W

回孃家

回孃家的簡介 回孃家的風俗 回孃家的文化內涵
目錄
1、回孃家的文化內涵
2、回孃家的風俗
3、回孃家的簡介

1回孃家的文化內涵

新人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過後,是一定要專程拜年的,從傳統文化上看,這就是回孃家。春節當然是要在婆家過的,但正月八年級就可以去孃家了。新媳婦回孃家,按照早先的規矩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

有關回孃家,還有一系列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女兒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俗稱“磕頭”,至於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從八年級丈母孃家的第一頓開始,老丈人家族的親戚會排著隊的請吃,上席,喝酒,還要給壓歲錢。

正所謂拜一家,送一次禮,收一次小錢。長輩、親戚都要給新郎一些小錢。回來接著去拜新郎的本家、親戚,也是吃飯,送禮,收的小錢卻是給新娘的。小兩口新年往往收入頗豐。最隆重的回孃家正是婚後第一次回孃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於新媳婦出嫁。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流,在回孃家這件事上,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孃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這次回孃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孃家的主賓。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既然是請的新女婿,新女婿當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須是同輩或者是小輩,長輩一般不能在場。席間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式,一般是先上些點心、糖果之類的六種小吃(也有上八種的,分為四幹四鮮),簡單吃點就正式上菜開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這一系列都表達人們對回孃家這件事的重視程度,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2回孃家的風俗

回孃家,在中國北方又稱走孃家。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歲時風俗。而在南方,尤其是廣東一帶,每年正月八年級、九年級,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當要回孃家的時候,有哪些風俗需要注意的?

一般女兒和女婿回孃家的時候都會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也有地方有著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探訪乃至小住的說法。因為女兒在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孃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

專家表示,回孃家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卻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姑娘對鄉親的切切的思念。

3回孃家的簡介

出家後的女兒回家的話,在中國就被稱之為回孃家。那麼有關回孃家,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意義呢?

在我國古代,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門,稱為“歸寧”、“三朝回門”、“頭轉客”,含有“成家不忘娘”之意。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八年級、九年級,中國各地漢族同胞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孃家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

除了新婚後的回孃家,大年八年級也是回孃家的重要日子。在廣東客家傳統節日習俗正月八年級已婚婦女轉妹家“(回孃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回孃家的婦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潮汕地區,正月八年級、九年級,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在中國,正月七年級就是大年七年級,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年七年級是閤家團圓的喜慶之日,按照傳統風俗,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兒在大年七年級回孃家的。因為在這些地區人們的觀念中,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大年七年級需和夫家人團聚在一起,倘若在大年七年級這天回孃家,就會造成夫家人不能團圓的局面。所以就有了八年級回孃家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