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安居社 人氣:3.25W

方所書店開業之時,全社會大多數人認為實體書店已死的浪潮已經來臨。而方所作為書店,又不僅僅是一個售賣圖書刊物的地方,它的存在更類似預生活美學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努力且真切地傳達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模式。人們可以在方所,反思現狀,深思靈魂。

來自香港的黃源順(Peter Wong)先生現任方所文化創意事業部總監,多年來從事生活美學相關工作,是一位對人本設計有獨特見解的資深媒體人。1980年代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後旋即加入香港《號外》,從此和雜誌結下不解緣。曾任《號外》出版人及總編輯、現代傳播集團出版總監、香港《信報優雅生活》雙週刊總編輯。2014年在香港創辦《MAGAZINE P》文化創意生活雜誌。有幸請到Peter為我們介紹方所年度主題:人本設計,分享方所在未來創造的更多可能。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方所文化創意事業部總監 黃源順(Peter Wong)先生

設計力=創意+延展性

能跟我們分享一下2018方所“人本設計”主題構建的初衷麼?

【Peter】設計的真正意義是Humanity Centric,不是Human Centric。

每一個設計都是一個Solution(解決方案)這無疑是坊間對於設計所下的學術定義,因此很多設計終將解決的是個人之所需,又如用英文解釋,便是Human Centric。

而Humanity Centric則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出發,思考關於“物-我”關係的一種理念。若嘗試用英文去表達,Humanity 可拆分為“Human + Community”從字面可見,當你在以設計之名解決當下的問題之時,可能早已產生蝴蝶效應,或是同時也在解決這個Community當中的其他問題,抑或其實在創造出一個新的問題,有待下一個設計去解決?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2張

《半山》設色紙本 1973年做。款識:王無邪,其三年,香港。展覽:香港,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新樓創新廊[水墨跨界:王無邪繪畫歷程回顧展]

“物-我”關係之於一位建築師,他可能會將之比作為“人文趣味”,因為建築師真正在做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未知創造,而是怎麼通過實踐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建築師對於這個“物-我”關係的界定可能先來自於原來所受的西方式建築學傳統教育,而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會提供我們對於“物-我”關係的另一種視野。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3張

《湖光十六》設色紙本1990年作。款識:湖光十六,王無邪,1990年,新州。鈐印【王】、【無邪】

國畫大師王無邪在接受採訪時引用李小龍的一番關於“水”的名言詮釋自己的作品“不要受制於某種形式, 要像水一樣,隨形制變化,並將之化為己用,放空你的思維,如同水一般無形無相吧。”李小龍以此話道出他終其一生所追求與探索的武術境界,而這位畫家則認為畫如武術,取道於水的藝術。它隨意而變,猶如水般,無所不至。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4張

《意化山河》設色紙本,五聯作2017年作。款識:王無邪,2017年。無邪。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5張

【永恆之水】展會之際,香港藝術發展局在2017年五月向王無邪頒授【終身成就獎】。王氏年逾八十,藝術成果累累,歷年獲獎無數,此項殊榮可謂錦上添花。

同樣是山水,攝影大師John Fung這樣描述:“其實這些山水開頭是一個空間、一個時刻,然後它轉化為一種精神狀態,而這種轉化未必是你想轉便能轉,因為你可能旨在哪裡不經意地“悟”了,但這個“悟”不是一般佛教所說的“悟”,而是因緣際會就在這裡發生,但也限於這張照片。”

“上善若水”“一方水土,一方人”以上是以“水”之名,以“物-我”之意去嘗試詮釋何為“人本”,即以人為本,以在地為本。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6張

Reflections#22_John Fung

赫爾辛基前任市長 Jussi Pajunen曾提到:“要追求更佳的市民經驗就要匯入設計思維,城市角色在轉換,我們必須提供工作、住家以外的第三種空間(third space)”猶如芬蘭中央圖書館,它既有其本身獨特的文化地標性,又能溶於整個地區中去。 在以尊重地域文化和歷史為前提下,通過材料的運用及結構構造,提高並保持了建築在該地區中視覺的連貫性,保留了赫爾辛基音樂廳到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鐘樓的視線,設計鼓勵公眾對空間的自由使用,引導公眾對建築有全面的體驗,並延伸室外的空間感受到室內中來,使參觀者體驗圖書館作為社群生活中心的概念。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7張

Slient prayer.#2_John Fung

而事實上,通過六年的努力,方所早已成為所在座城市的第三空間,為市民提供雅俗共賞的觀點與角度,鼓勵思潮的對話與碰撞,搭建起設計師、建築師、攝影師、畫家等藝術從業者與普通市民之間的溝通橋樑,成為城市美學想象力及創造力的源點。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8張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12_John Fung

人本設計

“以人為本”一直是社會熱話, 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新理念。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Peter】“以人為本”是以真實生活為本、以當下為本,以在地為本。而“天人合一”則是人與自然,活化與創新的問題。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取材於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的《令旨解法身義》 意指您常駐,常住的地方將成為您的精神家園,所謂“生活即日常”,自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源於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與芬蘭赫爾辛基前任市場Jussi Pajunen所提出的“城市第三空間”即芬蘭中央圖書館的比喻如出一轍。可見設計以人為本,以在地為本,以當下為本,是全天下共識的觀點。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9張

Reflections#12_John Fung

“天人合一”恐怕則沒有這麼幸運, 因為保留與重建,活化與傳承,再造與創新都是一堆相具有辯證邏輯意義的關鍵詞。(Natura Artis Magistra)自然是人工技法的老師。藝術家以人工技法進行創作,他們的作品總是會牽動我們的情緒,有些藝術家竭盡所能與自然相匹敵還是不能與自然抗衡。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0張

Moment by moment.#6_John Fung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基本上,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如何尊重大自然這議題是大家應該要儘快關注的。儘快是什麼意思?你又不是科學家,如何儘快思考?但我覺得只要肯關心便已經是一個開始。例如,攝影師用拍攝去關心,作家用寫作去關心, 而我們可能什麼都不是,但只要你肯關心便已足夠。那種關心是你不要裝作看不到或者只顧睡覺。只要你發現眼前很美,通過這種感覺,便是開始吧。

近來, 國內外設計師們不約而同重視生態、自然的設計理念。您認為,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迴圈的系統有哪些重要元素?

【Peter】從美學的維度解讀,是以“理念”、“內容”、“空間”三位一體的體驗整合,以原創設計為核心構建鮮活能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而從經營的維度去解讀,便是“人才環”、“資金環”、“當代環”、“體驗環”的有機整合

首先, 從美學的維度構建一個源源不息的創意生態閉環,當中包含多種文化多樣性的呈現,這種呈現以理念及內容為核心,並貫穿於整個空間體驗。例如,方所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它的業態內容便包含了藝術文化、服飾文化、影視文化、生態文化、人文文化、建築文化、匠人文化以及節慶文化。而從經營的維度去解讀,方所文化事業的經營一直傳承“造物者”的初心,整合“設計·Design”、“手藝·Craft”、“時尚·Fashion”、“藝術·Art”等跨領域資源,包括人才、政府及民間組織機構, 以當代觀引領再造與創新,以國際視野還原傳統東方美學,為所落戶的每一座城市呈獻出一個“工作”、“家”以外的“第三空間”。因此,定時常住,便成方所。

  未來,全人類都是設計師

“藝術倫理”中的倫理指的是什麼?這裡的“倫理”想要討論的範圍是什麼?

【Peter】藝術倫理是一種對於美的感知力、鑑賞力、表達力、感染力。這是一切創作的基礎,但是並非有志於成為設計師才需要懂得的,對於普羅大眾,它是一種生活美學,當我們學會感知美、鑑賞美、表達美,以及以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別人,我們的生活一定變得更加美好。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1張

方所成都店紅銅方舟電梯

藝術倫理對從事設計及藝術創作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一種社會倫理,需要思考一下您的作品或您所從事的創作具體解決一個怎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與自然的關係,在當下的意義,對周遭的人有什麼影響, 對整個世界及人類發展有哪些貢獻。

設計的本質反映在人們的衣食住行。能給我們提幾個您認為有價值的案例麼?設計需要整合哪些資源?

【Peter】記得在十年前,設計師們紛紛提出“LIFE CYCLE”的觀點。即設計師完成一件作品,無論是衣食住行的任何創作,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該物件之生命週期。自那時起設計師們便覺醒了,從而產生設計的“跨界”。設計師必須整合所有能源、資源,確保所做設計具有持久而鮮活的可迴圈生命週期,這是“整合設計”的過程。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2張

方所成都店立體多維的圖書殿堂

我們希望以三個廣州本土的在地資源去呈現廣府文化,還原這裡的一些事,一些情。

自然家-竹絲扣瓷的傳承、積粟成倉的事件營銷、《夢想改造家》的老房子改造案例。

以上三個案例的主創設計師都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他們都在廣州成長、求學,大多數還有海外學習的經驗。而他們的創作源點已經跨界至文化領域,而理念的核心源於對“衣食住行”的見解。

比如,自然家的君子杯,它除了傳承竹絲扣瓷的非遺工藝之外還考慮廣府茶文化,推出四君子杯,杯身的瓷胎流線也充分考慮握在手中的大小;比如積粟社的創作理念以風吹麥田的意境,借稻穗還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活哲學及積粟成倉的豐收喜悅。而謝英凱先生的新作《夢想改造家》則一圓廣府百年文藝世家的傳承之夢,以高超的技藝及創新的思維對老房子進行活化與改造,充分考慮人居關係的要素,對風光背後的舊房屋安全隱患進行重點處理,這些都是體現廣府人情味的“人本設計”。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3張

方所成都店圖書長廊

設計需要整合的資源是十分多樣化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文化及當代資源”。 其實應該是互為整合。香港著名國畫大師王無邪自然:“我的風格建立於四種基石之上:文學、設計、傳統、現代”。由此可見,文學與設計相得益彰,傳統與當代密不可分。

方所作為每一座城市的第三空間,自當成為當代文化藝術的交換空間,展望與在地資源進行更深度的交流與更廣泛的連結,為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這些事,那些情提供一個發酵與記錄的空間。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4張

方所廣州店服務檯

方所作為一個獨特的城市上文化公共空間,將如何貫徹“通才教育”?怎樣才能推進國民美學教育向前發展?

【Peter】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創造力是人類及世界未來發展不可取代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創新 +多元跨界 = 創造力,只有“創造力”是人工智慧所不能取代的唯一能力,“創造力+美育力的多元跨界”是開啟未來消費市場,打動未來消費主力軍的核心競爭力。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5張

創造力,是運用想象力的能力訴諸想象力,培養創作樂趣,盡情揮灑創意,是存在每個人內心的驅動力。享受樂趣與盡情揮灑創意的渴望,永遠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散。通過與孩子玩樂,大人也有機會去感受,重拾享受樂趣的本能。

基於以上洞察, 方所將創新提出“童觀·家觀”的理念推動城市美育設計力及生產力的發展。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6張

方所廣州店前書廊

首先,我們將會致力於發展以“童心·童夢”看世界的觀點,倡導兒童美學教育,以喚醒成年人重拾童趣,激發創造力。繼而提出“修身·齊家”的家觀,以共同創造、共同學習、同共經營、共同成長為理念,創造以“家”為單位的閱讀體驗、創作體驗、社交體驗等全新互動分享模式,讓城市第三空間在實體端及資料端全方位呈現,以定是常住,便成方所為使命,為城市呈獻出不同人心中的不同的每一個“方所”。

  為真實世界/生活而設計

在您看來,“好設計”有什麼樣的評判標準?

【Peter】我個人的觀點對於當下一些設計理念來說是“反高潮”的。跟“創新”相反,我喜歡“創舊”設計,思考在如何改造、活化一個本已存在的物件或空間,從而產生新的價值。始創於1935年的傢俱品牌ARTEK售賣的傢俱包裝呈扁平化狀態,拆開後需要DIY組合。每年他們會花費大量精力和技術研究如何能在現有設計基礎上,通過新物料、材質使其產品變得更環保,使用價值更高,逐步形成品牌獨特吸引力。像ARTEK這樣不為“設計”而設計的模式是存在的,也是“經典”成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7張

方所青島店雅典螺旋梯

據瞭解,早前您接收芬蘭邀請考察當地文化,在這個過程中有什麼新鮮有趣的事情可以跟我們分享?

【Peter】我受邀參加芬蘭赫爾辛基設計周,同時也是芬蘭立國100週年,政府希望有更多人為他們曝光盛事。芬蘭是一個只有550萬人口的國家,但在此迸發出許多優質設計力量。“全民皆設計”的概念撒佈在每個人的DNA。在他們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設計、生活獨到的簡介,是一種真誠對待生活的態度。重視科技、創新、環保教育使芬蘭在短短一百年快速發展。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8張

方所青島店LG編輯人書系

芬蘭人極致追求生活和環境相平衡。保持對大自然的崇拜和熱愛,同時不斷追求科技進步,運用科技手段幫助傳統工業成長,增強人們對民族的認同和自信。一切設計、藝術、創新在他們眼中理所當然,以開放、融匯、直接、高效的態度與世界溝通合作。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19張

方所青島店小方所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20張

方所重慶店美學區

您閒暇時有什麼興趣愛好?您認為理想生活是怎樣的?

【Peter】看書,尤其是在人生遇到困頓或失落時待在書店的時間更長。我覺得書店有療愈作用,去熟悉的書店找到那熟悉的書架能夠讓我的心平靜下來。逛書店就是我閒暇時間最常做的事。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21張

【採訪手記】

自方所開業以來,一直為生活在城市的人提供第三空間,革新人們對傳統書店的固有印象。無論是明察世事的大人或是還不識字的小朋友,在這裡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天地。方所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生活方式,從閱讀延伸至生活各處,是一種全新對設計、生活的美學探索。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的將來,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座“方所”。

黃源順丨恪守藝術倫理 不為“設計”而設計 第2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