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設計產業化的模式探索

安居社 人氣:2.29W

 

周軍:設計產業化的模式探索
 

周軍

註冊高階室內建築師;中國建築設計學會室內設計分會會員;北京麗貝亞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北京銀座標室內裝飾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設計團隊設計總監;獲得中國建築設計學會室內分會《全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築師》稱號

設計方向:樣板房、公寓別墅、會所、酒店

設計宗旨:敏感而獨特 創新 而求異

主要設計作品

北京優速卡丁車俱樂部建築及室內設計專案、北京金泉國際酒店公寓設計專案、青島萬邦中心酒店式公寓設計專案、青島聖羅尼克樣板房設計專案、無錫理想城市樣板房設計專案、秦皇島北戴河賓館老別墅設計專案、北京石景山中級法院裝飾工程設計專案、北京中國銀行阜城門支行裝飾工程設計專案

創意產業園,設計想要價值最大化的一個想象,經過了考察,也偶有試驗,能否成為設計力爭上游的有效途徑,尚是疑問。但在路上,就有希望。

什麼是創意?創意就是一個點到下一個點,再到另一個點的連線線的發現。 ——喬布斯

越來越多的設計機構意識到,數量單一的設計機構在市場中求生存沒有多大的問題,但要求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卻越來越少。建立協作的平臺,似乎是近來謀求發展的設計機構的共識,因此也便有了各種方式的聯合。

記者:推廣設計產業園,即把設計產業化,是不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

周軍: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主要看你怎麼去想這個問題。中國整個設計行業不夠產業化,原因是缺乏研發和原創。從政策層面上來看,現在國家大力扶持原創設計,由此來拉動內需。實際上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推動中國設計產業化的發展,使中國的設計產品在國際上相對的有智慧財產權,而不僅僅停留在加工製作階段。而研發和原創最終要落地在廠家或者生產運營商方面,再變成生產力,最後成為商品,在國際上推廣。這個方向和途徑,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已經嘗試過了,現在我們只是複製他們的方法而已。

設計產業園,就是一個把設計產業化的過程,是一個概念,就是將設計的成果,或者將原創設計的理念,通過產業鏈條的促進而商品化。

記者:產業化不僅僅是設計的問題?

周軍:當然不只是設計了,設計在中國一直都是這個行業鏈條中的一個附屬品,或者說是非主流的鏈條,而不是上游產業。

記者:為什麼?

周軍:設計弱的原因。中國有哪家設計企業是做得非常強大的?沒有。再看裝飾企業,儘管有幾家已經上市,還有不少的預備上市,但大部分都是以施工起家,很少有以設計起家的。也就是說,中國的行業生態系統不適合設計單獨生長。

記者:但是設計應該在產業鏈的上游吧?

周軍:對,所以我們想做的就是把它變成上游,使設計盈利。

記者:因為設計的不夠產業化,使得設計成為了產業鏈條上的附屬品。

周軍:對,中國以前對設計不重視,導致加工出來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同理,你注意看你生活的這個城市,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基本上是徹底推倒了重建;你再看國外的城市和建築,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也在變化,但即使是城市早期的建築,現在看來依然有味道,那是因為設計的含量很足。中國的城市和建築設計分量太少,因此在建設上,我們永遠在否定前期。

還好,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政府在一系列政策導向上是非常明確的,要以創意文化產業為先導。在這個層面上,設計一定要成為整個行業產業鏈的領導者,這是必須的,失去國際競爭力畢竟是件可怕的事情。

記者:設計如何才能力爭上游?

周軍:就是要發揮設計師的叢集優勢。現在的設計力量非常鬆散,缺乏一個強大的行業組織,這是設計附屬的問題所在。那產業園是什麼呢?產業園是把設計師集約在一個平臺上共同發展。如果你去過北京的鑼鼓巷你就會發現,那裡售賣各種各樣的商業產品,它就有集約的優勢,是人們心目中的一種符號——在這裡可以買到各種創意設計產品。

從一個衚衕推至園區,產業園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設計產品,這裡有平臺意識和集約意識,思維可以在這裡形成,技術可以在這裡創造。

這種產業園的概念不似以前的產業園,後者只是一個變相房地產專案。設計產業園要真正地集約資源,可能用多種方式和模式。首先要找到資訊化產業平臺,加強設計師之間的聯合,形成強大的合作體系。這種聯合和合作一定是建立在某種機制上的,比如人才機制、平臺機制……數字化平臺機制的積累要有強有力的資料支撐,這與我們以前各做各的設計的思路非常不同。

記者:集約化創作的具體步驟有哪些?

周軍:先得打造場所,例如我們正在石景山區的引導下和首鋼合作,建立了一個1.5萬平方米的創意產業園,然後利用品牌優勢搞聯合,併購或者收購社會的經營團隊進入產業園;而產業園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平臺:諮詢平臺、電視商務平臺、人才平臺……產業園做的事就是,設計團體缺少什麼就為其提供什麼,讓設計團隊變得強大。也許設計團隊單元很小,但在產業園區的平臺上,它的能力在發展,消化領域在擴充套件,促進領域在延伸。

記者:在這個平臺上,你曾經提到過研發的環節。

周軍:有這種想法,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設計,特別是室內設計領域,還沒有產品的概念。

記者:也就是說可以批量生產,然後作為商品出售?

周軍:對。在室內設計領域裡會不會出現產品呢?我相信一定會有,它可能是一種設計風格,可能是一種主義……無論以什麼面目出現,肯定是一種文化的探索和作品的結合,它可以被生產。那麼這就需要有前端的研發,研發什麼呢?研發文化的時代需求,進而創造風格、理念,加到產品上之後再進行擴充套件。

在研發的基礎上做出原創的設計,可能是戰略措施,那麼你要負責使其變為產品,這是產業的需求。室內設計相當於一個集合,它要使用工業的成品料和原材料,這些實際上就是我們要產品化的東西。比如依照設計,我們可以把室內空間和相關軟硬裝飾設計一併串聯起來,在作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後,輸入到下面的產業鏈條裡,這樣可以繼續生產,改變分賬的方式,使設計師得到更大的利益。

記者:就是說如果不被市場接受、不變成商品,設計的價值就沒有體現出來?

周軍:對,就不能產品化。中國有很多原創,但是沒有人去競買,更沒有人會花錢買一份稿件,因此很多設計想法根本就不能付諸實施。產業園的平臺做的就是把設計和市場聯通,幫助設計產品化。當產業園掌握了一個億到兩個億的設計產值的時候,就意味著掌握了很大的工程資訊。

記者:設計要講求一些個性化的表現,如果批量生產,這種表現會不會失效呢?

周軍:不會。比如iPad也是批量生產,誰會說它設計不好呢?什麼叫個性?不一樣並不一定就是個性,其本身的搭配也算是個性。個性和共性之間永遠是有關聯的,怎麼做到關聯?就是說在所有的個體裡怎麼去把共性做到不同?產品推出的時候,任何廠家都會對一款花色創作出很多配色的方案,這就是共性和個性的關聯。

你所指的個性,可能過於狹隘了,個性的概念外延應該寬廣一些。為什麼說很多手工製作的東西會和別人的完全不一樣,因為一針一線都是情緒、氛圍和文化。這就是個性,時刻表露。

記者:我的疑問是,室內設計公司如何有能力整合和消化其他設計?

周軍:設計結構實際上是一個設計產品的地方,通過產業園的形式來體現設計,並使之產品化。產業園是一個集合,利用平臺的優勢去召集產業鏈的各個端點,集合優勢。無論何種設計公司,如果模式對了,就有可能起到號召作用。國外有這方面的成功先例,我們也是經過多方考察後才決定建立這樣一個模式,我們正在嘗試,短期內不一定成功,但還是要向這個方向努力。

模式可以探索,方法也會有很多,只要有充足的支援做收購或其他,就都可以。當把這個平臺建好以後,照著一個目標努力,設計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多,而下游環節也會自動找上門,就可能形成雙贏或者多贏的局面。

這是很有可能的,你看國外某些大牌設計師,得過多種獎項、享譽海內外,實際上他後面跟著國外最大的生產企業,他的設計一旦得了獎馬上就會被生產商買斷或者共享,這就是設計價值的最大化體現。我相信這種模式是大家共同想要的,也符合設計師和下一個產權者的利益。如果這是自然而然可以發生的,那麼園區平臺就是促其更快發生的一個手段。

現在很多設計公司基本上處於單兵作戰的狀態,也已經有一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聯合的力量,開始探索做大模式的設計,像上海現代集團這樣的設計機構會慢慢多起來,但必須要後面產業鏈的支撐。如果設計圖紙變不成現實,就是廢紙一張。如果類似產業園這樣的模式打造成功,設計的結果變成商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設計能夠引導整個產業鏈,宜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所有的產品都是自己的設計師設計,在全世界經營工廠;每年投入到設計研發環節的力量很強大,雖然用材低廉,但設計表現得很清晰。

設計一定是引導市場的那一個,而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以前平板電腦是沒有的,現在為什麼這麼火,不就是被創造出來的嗎?為什麼說喬布斯改變了世界?他創造了數字音樂這種生態系統,然後結合產品;他打造的是硬體,整合的是後面的產業鏈。

記者:在有這種產業園的想法前,有過考察?

周軍:去紐約考察過,因為紐約是世界創意之都;漸漸地也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梳理、分析紐約為什麼能把創意之都做得這麼好,為什麼紐約的設計產品會風靡全世界。研究了這些模式後,再結合中國的實情,看現在這個時代,然後通過學習,我們認為這種模式還是適合我們的設計發展的。

記者:把設計變成商品,這種途徑也適用於室內設計嗎?

周軍:適用,有需求就有創造,或者有創造就可以引導需求。比如每天用到的東西,包括傢俱的配飾軟裝,就可以批量生產,但又可以保持創作。設計關心的是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那麼為什麼不提供更完整的服務呢?

記者:這種創意產業園所提供的模式,現在有成功的案例嗎?

周軍:有幾個,但還沒有社會影響力,也沒有實現完全的產業化,但聚集效應應該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