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學峰:商業設計和學術設計的平衡

安居社 人氣:1.64W

【關於GDC】

GDC是中國首個面向全球的大型綜合性設計競賽年展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始於1992年的這一競賽活動已經成為華人地區影響最大,水平最高,並且最具權威和公正性的設計盛典。

GDC11競賽類別及獎項設定的變化不僅反映設計行業的當前發展趨勢,而且展示這一行業的多樣性及新方法,新理念。 GDC11競賽類別涵蓋平面視覺、RGB、空間視覺及綜合類別;由15來自全球各領域的頂尖設計師組成的評審團將直接對提交的作品加以現場的鑑別比較,並將獎項頒給最佳設計作品。

本屆GDC競賽彙集全球頂尖設計師和新生力量的最新設計成果,以“影響中國未來的設計”為宗旨,鼓勵大膽創新的設計,其評審結果將更為直接地體現出當下設計與文化,商業,生活的互動關係,為中國未來的設計建立全新的價值標準。

畢學峰:商業設計和學術設計的平衡

畢學峰

個人簡介

畢學峰設計顧問機構和深圳言文設計有限公司創作總監

深圳市平面設計協會SGDA學術顧問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視覺設計委員會委員

畢學峰1963年生於河北,1985—1989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平面設計工作,1998年創辦深圳言文設計有限公司至今,服務著眾多的中外知名企業。除了完成商業設計委託專案以外,還致力於研究新的設計課題,同時也不斷探索設計的獨立形式語言。

他的設計作品在國內外獲獎百餘項。其中包含了1996 “平面設計在中國”金獎、評審獎和優異獎;1996香港設計展銅獎;1997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金獎和香港亞太海報展獲香港區城市政局和香港設計師協會頒發的唯一設計獎;“第九屆和第十一屆全國作品美術展覽”藝術設計類銀獎和銅獎;2005年香港設計師協會銀獎及銅獎多項,2007“平面設計在中國”金獎及優異獎多項等。

他的設計作品多次入選世界各地舉辦的專業展覽和設計活動。包括赫爾辛基國際海報雙年展;法國國際海報展100幅優秀作品世界巡迴展;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布林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第四屆和第六屆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第三屆和第四屆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寧波國際海報雙年展;臺北國際海報展;仁川國際設計節;第二屆韓國國際海報展;東京字型指導俱樂部年鑑等。同時,他還以策展人的身份積極推動平面設計和藝術的國際交流。

2005年他在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了個人的作品展。2004年在廣東美術館參加了深圳設計六人展。他還擔任多家藝術院校的客座教授,二零零二年出版了《用視覺語言說話》和《設計生活——畢學峰》個人專輯,作品曾被編入《GRAPHIC POSTER ANNULA 1998》《GRAPHIC POSTER ANNULA 2001》和《All Men are brothers-designer’s edition》。

記者:畢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您作為多屆GDC Show的特邀嘉賓,一定對這個活動有比較深刻的瞭解。能否跟我們簡單談談您眼中的GDC Show?

畢學峰:我認為GDC是國內最規範的綜合類設計競賽之一,它包含平面、產品、空間,互動等多個方面,是中國最高的設計競賽品牌。同時,GDC也是設計師們評估自己的設計,展現自己實力的最好舞臺。GDC從1992舉辦至今,持續走過了將近20年,這在中國的設計發展史上幾乎是沒有的。GDC一直在堅持自己的標準,同時影響著一代代中國設計師,也表彰了在設計方面獲得成就的設計師們,這是舉辦GDC最重要的意義。第二,在今天的國際大舞臺背景下,GDC為推動設計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了一線設計師正常的商業服務之外,設計教育在培養學生之外,我們還需要一個更高階的設計競賽能夠引領設計的發展。

記者:現在很多年輕的設計師都會參加國內外各種設計大賽來提升自己的設計實力,作為一位有著無數獲獎經驗的設計大師,能否談談您對設計大賽的看法,並給參賽者提供一些建議?

畢學峰:設計競賽往往會邀請一流的國際設計師評委參與到評審中,他們用高標準、高要求的國際規範化的操作模式來評審我們中國的作品,我覺得這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讓評委來看待我們中國的設計和設計師目前的狀態,從中選擇出最優秀的作品,從而形成一種標榜作用,讓我們的設計有一個方向,也看到好的設計師是怎樣產生的,好的作品是怎樣影響到今天的市場和社會的。另一方面,從作品本身出發,在目前的中國現狀下考慮我們要作出什麼樣的作品來,要看到中國大市場下自身的價值。我們以前總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我們應該反思能不能建立中國設計的標準,因為我們有自身的文化和自身的市場。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面:高階評委用國際的眼光來評審作品,找到好的地方,讓設計有一個方向;另一方面,設計師要回歸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面,發現自身的優勢。

記者:上海繼深圳之後被列入全球7大“設計之都”的行列,作為一個生活在深圳,經常奔波在上海的著名設計師,您覺得這兩大設計之都各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可以相互借鑑的地方?

畢學峰:“設計之都”從本身來講是一種政府行為,是政府推薦城市的一張名片。對於從事設計工作的人來講,城市給予我們的還很不夠,需要設計師自己爭取更多發揮的空間。當然我們也要與社會、政府、企業和市場緊密結合,讓設計發揮更大的作用。從兩個城市的差別來講,我覺得上海更具國際化都市的意義。深圳是中國的國際都市,國際化程度不如上海,但它有很多內在的發展動力。有的行業發展的很好,設計行業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和產業的關係,和市場的公平競爭關係都是處理地相當不錯的。這兩個城市各有特點。

記者:您在商業設計上取得成功的同時,還在學術上致力於新設計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您是怎麼處理“商業”和“學術”之間的關係呢?

畢學峰: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根本的區別,它們是相互影響,聯絡在一起的。學術是對設計的自身追求,我們要去思考總結,做很多背後工作。與商業的結合,是我們把有價值的東西拿來和市場相結合,用更多專業的東西和行業的標準去影響商業社會,甚至是消費者和使用者。這只是一個轉換,需要設計師去結合。

記者: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對文字的運用,似乎您對文字有著一份特別的敏感和熱愛。您是從怎樣的角度去思考並將文字融入到設計中去的呢?

畢學峰:文字尤其是漢子是中國特有的一種代表,我剛才提到在國際大舞臺的背景下,中國設計師應該有自身的價值,我們的文字正是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我們是一個運用漢子的國家,這是我們最熟悉,最能讓社會接受和理解的傳達方式,這是我們不可低估的一個媒介。我們必須在這上面下功夫,而不是以西方為標準,設計成英文的。所以在設計中,我不由自主地就會考慮到用漢字去詮釋產品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