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元:建築師要重視工業建築創作

安居社 人氣:2.24W
1黃星元:建築師要重視工業建築創作1

不久前,在中國電子大廈的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建築大師黃星元,他是第五屆樑思成建築獎的獲得者。辦公室裡擺滿了書籍、雜誌和手繪的草圖,室內窗明几淨,很有創作氣氛。雖然年過七十,他仍忙碌在設計一線,積極參加建築學界的活動,平靜地築就著他的夢想。1963年,黃星元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系,後在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工作至今。47年來,他筆耕不輟,沉下心來搞設計,完成的設計專案有100多項,涉及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領域。如同其簡單的人生軌跡,他在建築創作中始終奉行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他堅持認為,理性分析、功能原則不論何時都應當是建築設計的普遍原則。多年來,在一般認為建築師很難有所發揮的工業設計院環境中,他努力創作優秀的工業建築作品,執著地探索工業建築創作的理論方向,並且樂在其中。他向記者娓娓講述了他的建築人生。

與建築結下不解之緣

記者:為什麼選擇了建築學專業?

黃星元:簡單地說就是喜歡。回憶起來我選擇建築學專業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中學時代周圍環境的影響。中學時我就讀於天津耀華中學,這所學校從1927年開始建設,是英國建築師的作品。受歐洲新藝術運動影響,整個建築是現代的,又融合了西洋古典的手法,整體感強,細節完美。美好的建築形象,精緻而與眾不同,至今仍可稱作現代建築的精品。50年前我家住在天津市自由道(現在經過改造稱為意式風情街附近),每天上學都要路過許多天津特有的小洋房,有意式的,德式的,法式的,五光十色。宜人的街道,方便的生活圈,讓人感覺非常舒適。當時的天津街景讓我非常享受,也漸漸耳濡目染,我對建築朦朧、原始的認識大概是從那時開始的。二是對美術的熱愛。中學時代我很喜歡繪畫,班裡的牆報幾乎都是我一人負責。記得有一次母親來開家長會,老師指著教室的牆報說,這些都是黃星元畫的,母親很自豪。我現在還能回憶出她滿意的表情和眼神。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我給母親增光了。1957年大學聯考比較難考,後來聽說全國僅收取10.7萬名大學生。我天真地想,美術特長是不是能給我增加點分數。於是,我的第一志願選擇了清華大學建築系。當年大學聯考,建築系第一次考試美術,用了一天時間。上午是靜物寫生,下午是有關建築的想象畫,我不假思索地以天津耀華中學的校門為素材,略做加工完成了作業。

記者:清華大學有許多建築學大家,他們給您留下了什麼印象,您學到了什麼?

黃星元:1957年我順利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學習的6年間,學習內容除基礎課外就是建築初步、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諸位先生的設計輔導課,建築系老師會親手修改學生的草圖,這是不同於其他專業的教學方式,也成為老師和學生言傳意會的交流方式。當思路不是很清晰的時候,老師的輔導常讓我在雜亂的思緒中清理出一條簡明完善之路,猶如醍醐灌頂,信心倍增。輔導過我的老師有周維權、高亦蘭、常友石等建築大家。我非常崇拜這些老師,他們用濃黑的6B鉛筆修改的草圖,無論是一棵樹還是一張平面、立面圖都成為大學時期珍藏的記憶。我的畢業設計由關肇鄴老師指導,他一貫主張建築方案先要認真思考再動手去做;應當在平面秩序、空間組合、建築形象反覆推敲之後,漸入創作佳境。關先生很風趣,沒有架子,喜歡與學生平等討論,每次思辨之後學生的水平總有很大提升。先生們的循循善誘,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他們對建築的品味,分析問題的方法,建築設計的邏輯使我受用終生,這也是我事業成功的基礎。

在建築創作中領悟建築

記者:您推崇什麼樣的建築風格和設計理念?

黃星元:每個建築師對建築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工作中自然會逐步形成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建築風格。風格不是單靠寫文章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應當有相當數量建築作品的積累,通過設計實踐,來構成一種成熟的表達方式。我認為建築風格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除去建築師個人理念的表達之外,不同時代、地域或建築功能對建築構思都有影響,其結果自然不同。紀念性建築、博物館、大劇院、工業建築都不一樣。建築師應當嫻熟地分析時間地域、建築功能和文化表達之間的平衡,得心應手地完成建築創作。

結合我自己在建築設計中的經驗,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之下並沒有在設計中刻意表達什麼風格的想法,只是喜歡或者習慣於在經典的現代主義框架下,構思建築方案,我沒有機會也不喜歡做傳統風格的建築,上世紀90年代前完成了幾項規模較大的現代工業建築,它們必然表現為簡潔、實用、流暢的建築特徵,對我來說工業建築成為建築創作的切入點。

在民用建築創作中,我始終認為功能原則是現代建築語言的第一原則,我認為這樣的建築由理性分析開始,用樸實的建築語言來表達,注重與環境協調與再造,會成為長久以來耐看耐用的建築。我曾說過設計原則可以簡單概括為6個字:因時、因地、因事。因時是指建築創作的年代,要有時代氣息;因地是指自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因事是指建築的功能要求和整體的文化表述。對這個原則許多建築大家也有不同的闡述。

記者:請談談您的代表作品?

黃星元:改革開放之初我遇到了一個極好的機遇,從1978年開始,是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第一個浪潮。我參加了引進中國第一條彩色映象管生產線工程的設計。從1978年開始我陸續十幾次去日本參觀、設計聯絡。當時與國外工程設計的合作是平等的合作,甲方非常重視國內的設計力量,僅工藝裝置是成套引進的。總體規劃、建築方案和施工圖由中方完成。

我主持過幾個國家重點工業建築專案,1988年建設的上海永新彩色映象管有限公司,在我國首次採用了多層彩色映象管總裝廠房,佔地少,佈局緊湊,是一組整體感強、色彩明朗、造型新穎的建築群體;1992年建設的大連華錄電子有限公司,是在丘陵坡地建成的大型電子工業廠房,大體量主廠房和辦公樓及其他輔助建築分設於不同的臺地,構成了以遠山為背景的現代工業建築群。這兩項工程均獲得了國家優秀設計金獎、建國60週年建築創作大獎。

民用建築有1998年完成的海南廣場,包括劇院、會議廳和辦公的綜合建築,獲2001年國家優秀設計銅獎、建國60週年建築學會大獎。還有中關村西區普天總部普天大廈、1 1大廈等資訊系統的現代辦公樓等等。

2黃星元:建築師要重視工業建築創作2

要重視工業建築創作

記者:有人說您是工業建築設計的領軍人物,您怎麼認為?

黃星元:多年來,我在工業建築領域做了幾件事情:一是根據自己幾十年工業建築設計的經驗寫了幾十篇論述工業建築創作的文章,引發了許多建築師對工業建築創作的思考;二是完成了幾項現代工業建築設計實踐,獲得了金獎銀獎;三是參加了工業建築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對學會的活動盡微薄之力。我想,論述的觀點一定會引起一些建築師的聯想和爭議,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工業建築創作的熱情。文章中也提出一些有探討意義的觀點,如:工業建築的美學表現,現代工業建築的要素,工業建築設計的理念和手法等等,這些文章也在權威雜誌發表。說我是工業建築設計的領軍人物,實在不敢當此頭銜。在設計院至少有多半時間我做過大量的民用建築,我一直認為工業建築是一種建築型別,作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師應該能設計任何型別的建築。

我曾多次提出,建築師應積極參與並主導工業建築設計,與工藝工程師密切配合,瞭解生產過程,瞭解生產人員的需求。建築師要有工業建築創作的意識,不僅僅侷限在生產車間以外的建築和建築形象設計。在建築空間組合、舒適的工作環境、建築藝術方面都要認真關注,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工業建築。就如任何民用建築也都有工藝流程一樣,從大劇院到體育建築,許多公共建築複雜到專項工藝設計必須介入的程度。我認為工業建築要從根本上提升設計水平,建築師特別是著名建築師一定要參加工業建築設計。我想在此呼籲,國內的建築師要重視工業建築的創作。

記者:能否談談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設計的區別?

黃星元: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對建築師來說本質上都是空間設計。工業建築一般有產品的產出,是生產活動的空間,而民用建築多為生活活動的空間。工業建築有很強的功能需求和嚴格的環境技術條件,必須有工藝工程師、裝置工程師的參加,大型的工業建築必須有相對較大規模的工作平臺,綜合性技術力量要求較高,較全面。設計工業建築對產品和市場變化的應對較強,有快節奏變化的特點,設計、施工週期相對較快,時效性強。工業建築不是宮殿,不是紀念建築,是一個生產產品的空間。工業建築應該打破百年建築的觀念,它不是永恆的。現在有些國家將物流、軟體園和空港都劃為工業建築,這也可以說是廣義工業建築的概念吧。□本報記者陳園園採訪後記作為早年的清華建築學系畢業生,黃星元獲得了以樑思成先生命名的國內建築界最高獎。記者問他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他說有些受寵若驚,因為他的許多師長,還有很多和他一樣幹了一輩子建築設計的人都非常優秀。

堅守寂寞,始終如一,是黃星元的特點。從領導崗位退休後,中國電子設計研究院專門為他設立了工作室,進行建築創作並專門培養年輕人。因此,這麼多年來,他始終沒有脫離設計。他喜歡自己動手,在他的辦公桌上記者看到了他剛剛修改過的草圖。他回憶說,在清華大學學習時,時任校長的蔣南翔號召“要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黃星元說:“建築師是成熟者的職業,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還要不斷努力,做負責任的建築師,把我的想法告訴別人。”

回顧多年的創作經歷,他認為,職業建築師以完成建築設計創作為己任,如此繁多的專案和國家重大工程必須有一個優秀的團隊和創作平臺支援,因此他非常感謝工作了47年的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採訪最後,他對記者說:“今後,要以感恩之心平靜地工作,愛我所愛,力所能及地進行建築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