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寶:潛心從事建築創作的大師

安居社 人氣:1.66W

楊延寶:潛心從事建築創作的大師

楊廷寶

楊廷寶,字仁輝,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學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創作工作,為我國建築設計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創導建築設計要吸取古今中外優秀建築文化,密切結合實際,結合國情。在建築教育上培養了大批建築設計優秀人才,為我國建築設計事業奠定了基礎。曾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對推動建築方面的國際學術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他,1901年10月2日出生於河南南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繪畫藝術的薰陶。1915年,入北京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

1921年,赴美國留學,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他的建築設計和水彩畫得到保爾·克芮和瓦爾特·道森的指導,學習成績優異。

1924年曾先後獲得全美建築系學生設計競賽的艾默生獎一等獎和一等獎。

1926年,離美赴歐洲考察建築。

1927年,回國加入基泰工程司,先是關頌聲、繼而朱彬、楊廷寶、楊寬麟組成建築事務所(其後樑衍、張鎛等人也參加了一段時間)。楊廷寶先生是建築設計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他的作品都稱基泰工程司而不計個人姓名)。基泰工程司業務範圍開始時在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方地區,30年代後,轉向上海、南京一帶,業務遍及全國許多城市,是當時有影響的建築事務所之一(當時還有莊俊、沈理源、范文照、董大酉、李惠伯等人事務所,以及趙深、陳植、童寯等3人合作的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楊廷寶在事務所的工作直至1949年止。

1940年起,他兼任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工學院建築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長、建築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築學會第五屆理事長。1957年和1965年,兩次被選為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他是一屆至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作為中國建築設計事業開拓者——也是是一批20年代留學歸國的青年建築師。他們不但在建築實踐上繼續開拓的探索,而且大都還是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開創者。楊廷寶就是這批建築師中出類拔萃的一位,成績卓著,馳譽當世。50多年來,他的建築創作逾百件,遍及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各地。楊廷寶學習時,正值美國建築教育從古典建築過渡到現代建築的時期。在當時社會建築思潮影響下,他受到嚴格的西方古典建築手法的訓練與技術知識的教育。

作為建築大師的他,其代表作品也是大師版的獨特風格——他歸國後,早期的作品如瀋陽車站、瀋陽東北大學等,不論單體或群體,都有較多的模仿性,表明那個時代的特徵。此後,他開始結合中國自己的特色,在建築風格上致力於探索和創新。30年代初,北平地區一些重要古建築維修工程委託基泰工程司主持,如北平天壇、祈年殿、國子監等,楊廷寶和建築工匠們實地修繕了北平這些著名古建築1929年,成立中國營造學社,他參加了該社的工作,為此他對中國佔典建築做法深為熟諳,特別對明清式建築悉心研究,從中吸取營養。他對民間傳統建築也十分注意,同時他還密切地注視著國外現代建築的發展。學術上深厚的造詣,從而使他在建築設計中具有堅實的創作素質。30年代初期,他所設計的南京中央體育場、中央醫院、金陵大學圖書館(現南京大學老圖書館)等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佈局,協調的建築體型,統一的比例和尺度,並具有我國的建築風格。從這些建築設計中,可以看到他的設計不是追求虛假裝飾以譁眾取寵,也不是抄搬現代建築形式而求時髦。他所探索的建築風格,不論在建築造型上抑或在功能上,其成就高於同時代的外國建築師。楊廷寶的設計不論是從總體規劃上,或是在單體建築、內部設計以及細部大樣都十分注重環境和現實條件,在建設細部的比例尺度和用材上也都做到精益求精。50年代初期,北京和平賓館的設計,是他將環境、功能、施工、經濟和建築空間藝術高度綜合的一個作品。這一簡潔、大方、樸素、明朗的新建築,得到周總理的肯定和讚揚,贏得了國內外建築界的好評。解放後的30年來,在他主持、倡導、參與下,同有關建築設計院協作,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民用建築工程,如徐州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京車站、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工程建築、南京民航候機樓等。對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圖書館等工程,他都參與了方案和建議,作出了努力和貢獻。在這期間,他還多次參加國際建築活動,代表我國建築界積極工作,為祖國獲得榮譽。

作為一代宗師,他身教言教——楊廷寶在他所從事的教學、科學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視聯絡中國實際,充滿著強烈的愛國、愛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在教學中,十分強調國情和民族習慣,而聯絡實際的重要精神在於可行性。他治學嚴謹,不尚空談,認為一切空話,好高騖遠,都是學者的大忌,他身體力行,教育青年做實幹家。在建築設計改圖時,他總是循循善誘,樂於教人,先聽學生的設計思路,然後認真地、細緻地順著你的構思改圖,以達到設計要求。他不強加於人,要學生照抄老師改的圖,他認為那種硬抄的辦法是難以做到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設計中他特別強調多方案比較和快捷草圖的練習,並認為要培養學生有廣博的知識。他認為建築師不同於一般藝術家,建築師的創作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沒有廣泛的社會和科學技術知識,沒有勤於學習、勤於觀察和分析的工作態度是不行的。

作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大師,他堅持結合國情,潛心從事建築創作——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中,建築風格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社會某種審美傾向和一定的社會思潮。楊廷寶的建築設計作品,在其多方面的探索經歷和實踐中包含著他自己的建築觀和風格。通過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們的長期實踐,產生了一定的建築格調。他主張對中外古今的建築特點兼收幷蓄,在設計中要量體裁衣,切合實際,照顧全域性,結合自然;他主張洗練凝重,反對浮華鋪張;他不喜歡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風格,他鄙薄脫離實際,不顧具體經濟技術條件的空談。他的設計風格穩健、嚴謹、精緻大方。建築風格是和一個人內在涵養相聯絡,而這種涵養,又來自多年的經歷,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廣博的知識,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在創作的道路上,楊廷寶最寶貴的一點就是他的求實精神。建築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巨大物質和精神財富,而社會的政治、經濟動向又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建築的性質、內容和標準。楊廷寶設計過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築,採用高標準高質量的建築材料,但也設計過用竹笆抹灰的簡易建築,以較低標準的材料。

看著他已建的建築,象是刻在大地上的印記。歲月的消逝,時代的變遷,有的印記消失了,有的留下來。歷史就是這麼一幅不停地變動著的圖景。楊廷寶的建築作品,是刻在我國近代建築史上的印記,時光在消逝,建築卻閃爍著它自己的光彩。

楊廷寶建築學上的造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他奇特的風格也是值得我們去鑑賞。他創作的原則——結合國情,潛心從事建築創作,是為我們所稱讚的。還有他對祖國付出了很大的貢獻,為祖國的建築增添了色彩和光輝。楊廷寶是我國近現代偉大的建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