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碼實價”夭折 消費者沉默為哪樁

安居社 人氣:1.3W
1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折扣

在購買東西時,人們都喜歡討價還價,希望拿到最低折扣,特別是打折促銷時,更有一種“撿到便宜”的感覺。“明碼標價”的做法在家居業本來已經實行已久,不過總有導購員跟你說有更低折扣。作為消費者的你,覺得這是撿到便宜了,還是有被宰的感覺?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折扣

在宜家這樣的外國賣場,你往往不會想到跟導購員去討價還價,因為貨品都是明碼標價,是什麼價錢就是什麼價錢,你覺得值得就買,覺得貴就可以放下。但是在本土賣場,你或許可以考慮一下“貴价貨”,因為縱使商品有明確標價了,導購員還是會跟你說“有價可講”。

以下就是一些消費者的真實個案:

“您看中哪一款了,我們14週年店慶,全場廠家直銷價。”在某大型家居建材廣場,一衛浴品牌銷售員說,雖然每款產品都有標價,但實際賣價還得計算,“標的只是個參考價,現在搞活動,還可以便宜很多的。”說著,她拿出一個計算器,經計算,一款浴缸的零售價比標價低了六七百元。

正在某賣場購買傢俱的市民柯先生表示,市場上布藝沙發的價格從3000元到上萬元不等,“而且不同的人去買價格也不同,還真得帶個會砍價的人,要不然不知道花多少冤枉錢。”

某品牌的一款傢俱原價是5999元,恰逢所在商場搞店慶,為了藉助店慶促進銷售,該品牌臨時把價籤做了改動,5999元的原價變成7999元,然後掛上“店慶8.5折特價”的促銷告示,讓不知情的顧客還以為自己撿到了大便宜,衝著難遇到的折扣趕緊下訂單。

在家居行業,這些都是很多商家彼此心照不宣的慣用營銷伎倆,虛標原價,再以折扣優惠的方式降價,讓消費者感覺實惠了不少。但是,忍不住問一句,不講價的消費者豈不是成了“水魚”?


點選閱讀:電商價格大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