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安居社 人氣:2.53W

中國人用竹的歷史在早期文化中多有呈現,惜竹易朽,留下的實物並不多。竹簡與木牘為中國古代書籍存在的最初形式,影響深遠。漢以前的大量文獻就是簡牘保留下來的,這才讓後人有幸看到《論語》《尚書》《禮記》的最初模樣。

與竹相關的事物多與文化和日常生活相關。文房有:筆、箋、簡、簿、籍;樂器有:笛、笙、竽、管、箏;工具有:笥、籠、筌、簍、箱;用具有:笏、籌、籤、箸、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例舉的文字均在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中有註釋,字義古今相差無幾;由此可見,竹文化的生命力之頑強。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在浙江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竹蓆、竹簍、竹籃等文物,良渚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後又在湖南高廟文化遺蹟中發現竹篾墊子,竹篾經緯清晰,孔目排列整齊均勻,而高廟文化至少早於良渚文化兩千年。以竹為用到以竹為友,古人在漫長的文明之路上一路前行,從未拋下過中國絕大部分尤其江南地域隨處可見的竹子。竹子以其韌性、腹空、清節、耐寒等特質獲得文人的讚許,它與鬆梅一道成為歲寒三友;又與梅蘭菊一起,成為四君子,完成了自我文化形象的塑造。竹具有崇高堅勁之節,又有虛懷若谷之心,自古以來文人不吝溢美之詞,畫家不惜丹青筆墨,將竹文化推至聖潔領域。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第2張

《詩經》詠竹,瞻彼淇澳,菉竹猗猗;《史記》載竹,渭川千畝,竹園官營;宋人戴凱之始著《竹譜》,待元人李珩收錄《竹譜》時,竹的種類達三百三十四種;到了明人朱鬆鄰刀下,竹已變紙,故事書法篆刻皆躍然於上,以刀代筆,變大千為小景,著巨集觀為細微,讓竹藝於此煥然一新。唐代文獻有載,其時竹刻“人馬毛髮,亭臺遠水,無不精絕”,宋代有工匠詹成,“雕刻精妙無比”,但這些均限於文字敘說,無實物存世。而明代朱鬆鄰以“松鶴圖筆筒”展現技巧與才華,蒼松老幹,癭節斑駁,枝幹虯勁,松針鬱郁;此作品為中華竹刻藝術經典之作,可視為里程碑。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第3張

這之後,竹刻藝術一發不可收拾,竹刻工匠留下姓名者蔚為大觀,作品如過江之鯽,各流派爭雄競秀,各顯其能。嘉定派奏刀深峻,窪隆深淺,傳達文人的野趣朴茂;金陵派惜刀不捨,重薄輕厚,表達工匠的文化情懷;至於浙派竹雕,則另僻蹊徑,皮雕留青,強調韻味,追尋筆墨之歡;然無論何宗何派,自明晚期四五百年以來,恪守竹刻之原則,為文人雅士閒情添趣,為富商巨賈生活增樂。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第4張

近些年國學陡然增熱,傳統技藝枯木逢春。竹雕工藝也不例外,仿古器漸成風湧之勢,創新者亦日益昌隆。理解竹,不能僅僅停留在竹性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其千百年來祖先積累的文化性上做文章,宋人王安石說:“道有本有末。本者,萬物之所以生也;末者,萬物之所以成也。”用此解釋竹雕藝術,方可知竹之挺拔中空強韌有節的文化情結形成的根源。(馬未都)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第5張

“斷竹”系列作品簡述

因無法適用於傳統竹刻而被廢棄的種種形態怪異的竹,是大自然在不同情境下賦予的又一生命存在的狀態,倪小舟對此情有獨鍾,幸然釆之,並與其朝夕相伴,瞻彼其奧,逐漸形成“斷竹”這一創意觀念。返撲歸真,以極簡的審美取向,順其自然形勢,精微有度地斷取提煉,尋求天人合一最具美感昇華的可能性。藉由竹自身的語言,突破傳統竹雕的語境,在不同光線、空間、場域中呈現竹不同的狀態與美感及氣象萬千的精神意向。這是一次迴歸根植於竹本身精神內涵的探索,突破傳統竹刻以技藝刀法為審美基石的範疇,並與他的“續竹”系列作品在更為寬泛的文化背景下遙相呼應。

非遺設計 人物 | 斷竹系列 · 倪小舟設計展 第6張

倪小舟,著名竹刻藝術家,字問竹、箐隱、南周子。1962年生於江蘇崑山,地地道道的巴城人。他以倡導簡潔、文雅、賦予內涵的竹刻之風著稱,早年幾度幽居浙皖山林,與竹為友。為探究竹刻歷史,傾其餘力收集歷代竹刻、文房雅物、文房傢俱、古代竹器、木雕花板等數千計。他不但悉心收藏曆代竹刻、竹器,也解讀作品的精髓,同時,還能精心創作許多竹刻藝術品,栩栩如生,古樸典雅。

2008年,倪小舟在巴城老街上建立了“江南木雕館”,將自己多年辛勤奔波收藏的300餘件江南三大流派木雕工藝品陳列展出,意在弘揚民族民間藝術,呼籲保護瀕臨消失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