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安居社 人氣:1.48W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設計塑造的世界裡。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枚回形針,縱觀近兩百年來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突飛猛進的演化史,設計總是通過解決問題讓生活更美好。雖比不上藝術品的稀缺性和獨一性,然而當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設計品被當作藝術般收藏進博物館放到聚光燈下被重新審視時,就會散發不一樣的光芒—那是設計師們在發現並解決問題、追求更高審美的不斷探索中閃爍的智慧之光。去年年底倫敦標誌性的The Design Museum 喬遷新址,無疑在設計圈和博物館界引發關注和熱議,也讓我們看到在西方國家成熟完善的博物館體系和循序漸進的設計史發展背景下,設計類博物館的百花齊放。反觀因歷史原因歷經設計斷層的中國,在設計博物館領域幾乎是片空白。所幸,這片空白的土壤迎來了春暖土潤的時節,正在醞釀萌芽,無論是雄心勃勃放眼亞洲設計的香港M+ 視覺文化博物館,還是西風東漸、古今中外交融的深圳設計互聯,這應該是設計博物館在中國發聲的最好時機。

日常生活即設計

從泰晤士河南岸Shad Thames街區原香蕉倉庫改造的“白盒子”,搬來肯辛頓博物館街區素有“公園帳篷”之稱的前英國聯邦中心不過4個月,倫敦設計博物館已經吸引了超過30萬名參觀者光臨,其中不乏大量的非專業觀眾。對於力求通過稀鬆平常之物來定義何為設計的博物館來說,這樣的成績無疑意義深遠。相較於鄰居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展現的古典藝術與設計、蛇形畫廊的先鋒、皇家美術研究院的珍貴畫作,在倫敦設計博物館裡,設計從新奇特迴歸日常。稀鬆平常的量產工業設計產品和批判性極強的特展不再將設計作為展覽主體,而是作為媒介,啟發大眾思考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我們希望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若要理解設計博物館對自身的定位,就不能不從80年代初創始人Terence Conran在V&A地下室發起的“鍋爐房專案”說起。當時,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現代主義逐漸興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相繼展現出對量產工業設計品的收藏興趣。在英國,Conran的“鍋爐房專案”即是第一批對“高高在上”的設計進行反思的機構。其1981年的揭幕展覽回顧了“一個世紀以來我們所使用的設計”,矛頭直指業界對設計純裝飾性作用的膚淺理解。自此以後,即便整個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博物館始終站在大眾文化的立場,甚至有意弱化設計品自身的主角光環,用設計博物館聯合總監Alice Black的話來說:“你可能很難在這裡找到精美的手工藝品、弄潮兒的先鋒設計或某件昂貴的傢俱。因為在我們看來,設計紮根日常,設計無處不在。”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2張

2017年,6個特展將在這個較舊址大3倍的新家裡依次拉開序幕,且都無一例外地突破了單一展品類別的邊界,將設計看作一種媒介,啟發大眾思考。開館大展“懼與愛”(Fear and love)就涵蓋了時尚、數碼、裝置、高科技等一系列作品,裡面有這麼一個機器人裝置,時刻跟在參觀者背後跑。這組作品其實暗示著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被人類所創造的人工智慧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人類?5月下旬即將上演的“加利福尼亞”展則試圖從文化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加州能孕育出諸如蘋果、谷歌、airbnb等等數量驚人且對日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設計。“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生活的世界失去了歸屬感。我認為博物館有義務讓人們知道未來居住空間存在的可能,同時,繼續呈現一些帶來靈感的展覽。博物館是一個公共言論的陣地,”Alice說。而作為承載這一理想的全新舞臺,由歷史建築改建而來的倫敦設計博物館新館從建築開始就充滿了看頭。

始建於1957年的原始建築,由大名鼎鼎的Robert Matthew Johnson-Marshall& Partners事務所操刀建造,使其成為英國戰後建築的代表作。2012年,新館的改造方案花落英國建築師John Pawson。興許是緣分,Pawson早在1984年就曾為“鍋爐房專案”的“手作工具”展設計了兩個需要參觀者彎腰才能觀看的長條斜邊展臺,對設計博物館的空間需求可謂瞭如指掌。為了不與過去斷裂,建築內部結構的改造從解放中庭開始。拆除了原本立於中心的挑高圓形平臺,原建築最值得稱道的複雜屋頂結構被直白地暴露於參觀者眼前。其強烈的歷史感與建築師拿手的極簡風完美融合,模糊了維度的邊界。合圍屋頂的三層開放式樓面,在水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建,並重新劃分出清晰的功能。整個場域在視覺上既因為開敞交錯而一目瞭然,又因為動線結構的豐富而時時刻刻充滿變化。Pawson稱這種狀態為“眼界直達氛圍”。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3張

彷彿是最佳註解,只要進入倫敦設計博物館,參觀者幾乎可以從任何角度看見頂層正中的醒目燈箱,迴圈播放著設計師(Designer)、生產者(Maker)和使用者(User)3個既獨立又構成閉環的單詞—這裡便是館藏展的所在地。在設計博物館搬家之前,通過社交平臺,館方邀請觀眾對其3500件永久收藏進行投票,選出250件大眾眼中讓生活變得更好的設計品,掛在館藏展入口的牆面上,成為一種互動與啟示。你可能會驚訝最終獲勝的產品類別五花八門—阿迪達斯運動鞋、李維斯牛仔褲、可樂罐,甚至還有參觀者捐贈的代表中國量產的飛鴿牌自行車……比起結果,設計的過程和其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無疑更加重要。倫敦設計博物館對於設計本質的反思從“鍋爐房專案”時代開始就沒有改變。如果設計是一雙慧眼,那麼它所折射的,是我們腳下最真實的世界。

立足亞洲設計

香港西九龍填海而成的土地上,現在仍是一片井然有序作業著的建築工地。大約兩年後的2019年,這裡將矗立起一幢具有文化地標意義的嶄新建築—由Herzog & de Meuro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香港視覺文化M+博物館,旨在打造成世界級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已為之籌備5年多的M+設計及建築首席策展人AricChen坦言,建一個博物館,需要時間。設計將會成為M+博物館的核心範疇,為其視覺文化命題增添了廣度、深度和即時性。所幸,距博物館大樓建址不遠處,已於去年開幕的M+展亭,成為M+博物館落成開業前舉辦展覽的固定場地,能讓人先睹為快。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4張

“形流意動:M+設計藏品”作為在M+展亭內舉辦過的第一個設計展,首度公開展出了M+不斷演進的跨領域設計館藏,用現有館藏簡述了近兩個世紀的亞洲設計史。設計展品包羅永珍:有二戰後日本設計師如Sori Yanagi和Isamu Kenmochi的設計,有195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霓虹標識的設計草圖,也有Pinwu和李鼐含等中國設計師以當代方式重新詮釋傳統工藝的作品,更有DJI Phantom 1無人機、表情符號、瓷器、機器人、椅子……“我們想要展示我們設計藏品的廣度、多元化和野心,也對‘設計’有更廣義的定義,”Aric Chen說。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5張

由Aric Chen主策劃的“形流意動”展覽源於一個簡單的出發點—展示M+如何建立設計館藏。簡單來說,M+決定購藏什麼,是立足於作品本身的。挑選的標準一方面是從作品設計背後的意圖去考量—是否達到預期目標?是否有好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則會從更廣泛的角度,考量作品如何作用於更廣泛歷史背景下的、概念性的、主體性的敘述中。“策展人主導制”是M+收集館藏過程中的關鍵,由4位設計與建築領域策展人組成的團隊做著最核心的執行,每一位都會提藏品建議,經由全體討論後,如果全票通過,就提交通過提案。在Aric Chen看來,M+在很多方面的強項和優勢就倚賴於策展人和策展自由度被尊重的程度。目前已有的六千多件館藏中,有將近3000件是有關設計和建築的,都是策展人在過去4年間積累的,還會有更多陸續購藏進來。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6張

館藏設計品中不乏Aric Chen的心頭好,例如藏品中最大的一件—由日本設計師Shiro Kuramata設計的一家1988年東京Sushi餐廳的整個室內和外立面部分。“作為20世紀晚期最偉大的設計師之一,Shiro Kuramata融合材料、故事性和智慧,做出了充滿詩意的設計。這件大體量的藏品以一個整體景象的方式集中展現了他的設計哲思。”通過館藏,M+正在重構20世紀設計史中一些重要領域,建構亞洲鮮為人知的設計敘述,並以自有的視角反思全球現有的經典設計敘述。Aric Chen總結:“我希望M+能展現一個‘國際化’的博物館,也能是‘亞洲的’。”

 見證中國人生活的設計

“設計”一詞進入國內大眾的視野,也僅僅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其實生活中充滿了無處不在的設計,往往因為量產的普及性和實用性而被忽略。在上海,有這樣一座以工業設計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收藏了自1949年建國以來有代表性的量產工業設計品,展示了中國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我們辦館的理念,是在全球設計語境下考量,以歷史的姿態審視中國工業設計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也探索工業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館長沈榆說。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7張

創建於2010年的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位於上海國際設計中心3號樓,擁有三千多件館藏,包括大量的實物展品、文獻、影像資料等。除了充滿懷舊感的歷史物件,更收入了當代本土設計師如呂永中、王楊、侯正光等人的傢俱家居設計品。在博物館的策展部分,分為4個主題展區:常設展區是“30年·300件: 國人的記憶展”,展示了從1949年至1979年滬上百姓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國產設計品,是中國工業設計檔案研究的視覺呈現;將設計與藝術和科學跨界對話的科普特色展區“TAD展”;充滿互動和科教性的DIY展區“造‘悟’夢想家”;以及更多元化的臨時展展區,2017年的主題展覽為“物盡材用”展,呈現了一個全新演繹的材料世界,也重新詮釋了材料與生活的關係。

私人設計博物館先行者

和公立博物館相較,一個私人設計博物館的誕生,背後是創始人對設計傾注的無限熱忱。在上海一棟經過改造設計的百年老棉紗廠發電站廠房,陳列著一千多件工業設計品,這是工業設計師楊明潔在過去十多年間的私人收藏。“我們如果去看工業革命至今的產品,就可以從不同的年代、地區、族群和審美中找到很多答案,這也是我想要收藏這麼多件古董工業品並創立這個博物館的原因之一。”

如今這個6層樓高、5000平方米的老廠房建築主體內,劃分了歷史館、現代館和未來館3個展區。歷史館呈現了楊明潔的收藏主體—來自世界各地的英國工業革命之後的各類與生活相關的工業產品。除了認同其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時代意義,身為工業設計師的社會使命感讓他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形式讓公眾瞭解更多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這些舊物品記錄著人類過去的生活方式、審美與文明,並且可以對公眾傳播與普及設計文化。”現代館則展示了楊明潔獲獎的諸多當代設計作品,而未來館則成為探討材料更多可能性的眾多創新實驗室。”

借勢V&A

三月的深圳設計周剛落下帷幕,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也在持續醞釀中,這座被冠以“設計之都”的城市裡,“設計”已成為不容小覷的軟實力。將於今年10月在深圳蛇口開幕的設計互聯(Design Society),似乎更成為錦上添花的一筆。作為一個新型綜合文化平臺,設計互聯即將運營呈現一座形式新穎的設計博物館。“這不僅是展示設計品的博物館,更是個孵化多元的公眾專案,以啟用設計成為社會催化劑的新型文化平臺,使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生活、設計與產業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更緊密。”設計互聯館長Ole Bouman說。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8張

這座設計博物館由V&A展館、觀復博物館深圳館、主展廳、劇場和濱海多功能釋出廳組成,都坐落在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著名新陳代謝派建築大師Fumihiko Maki主持的日本槙綜合計畫事務所擔綱建築設計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內(上圖)。其中,最令人期待的莫過於和位於倫敦的世界級藝術與設計博物館—V&A博物館合作呈現的V&A展館。位於建築體一樓的V&A展廳佔地八百多平米,將會從V&A的永久性館藏中精選出約25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涵蓋時尚、攝影、傢俱、產品與平面設計、戲劇和表演等多個領域的藏品,以20、21世紀的作品為主,其中還有兩件V&A新近納入館藏的與深圳相關的產品—這些都會在為期兩年的半永久性開幕展“Values of Design”(設計的價值)上呈現出來,分7個主題進行策展,讓人一睹全球範圍內廣博豐富的現當代設計典範。“設計是門能惠及普羅大眾的學科,也能引發批判性的思考,我期望這個開幕展能帶領觀眾一起探討設計是如何對生活產生影響的。”設計互聯旗下V&A展館主管Luisa Elena Mengoni說道。除了展覽的呈現,設計互聯和V&A的深度合作還體現在博物館建立和運營方面的專業諮詢、中國員工的培訓,以及由展覽延伸出的一系列公共專案等。

一樓空間內,還有一個展示中國晚清之前裝飾藝術品和實用藝術品的觀復博物館展廳,與側重於20、21世紀全球範圍內設計品的V&A展廳形成對話。用於臨時展覽的主展廳,則會關注年輕的中國設計師作品和充滿未來圖景的設計中的數字科技,開幕展“Minding the Digital”(數字思維)更是面向設計的未來,在策展上也具有很強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於是,3個展廳將以“設計”為線索,共同構織出全球視野下連線過去、當下和未來的設計創造巨集圖。

植根東方美學的藝術設計

這是一座目前還在設計圖紙上的美術館,暫定命名“圓美術館”。日本設計大師黑川雅之的設計方案以“圓”造型為靈感,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東方語境下的哲思,也可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追本溯“源”,契合著美術館的兩位創始人宋濤和閆震的期望—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梳理中國藝術設計史,並探索中國藝術設計的未來。

設計之旅——去博物館看設計 第9張

美術館定址在蘇州—這個目前為止中國傳統文化和“百工”(當時的設計)儲存最完好的地方,似乎是一種傳承。“中國的當代設計,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復興,通過收集、整理當代中國設計師的優秀藝術設計作品,追溯其受影響的歷史背景,我們想要梳理中國當代設計史的脈絡,從‘人’和‘歷史’兩個方面去闡釋。”發起人兼館長宋濤說道。宋濤一直以來想創辦一家根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藝術設計博物館,樹立中國自有的文化自信,向全世界發聲,而現下在他看來正是“最好的時機”。圓美術館是藝術與設計的結合,也是傳統與未來的碰撞。因為對傳統藝術的紮實研究,能為當代藝術設計的探索和發生提供更好的靈感。在館藏部分,除了自造社數十年來的積累,宋濤還在不斷地挖掘有創作才華的年輕設計師。展覽形式上,圓美術館也在探索更豐富多元的形式,強調展覽的互動性和新媒體的運用。“展覽只是前端的環節,後續還會和許多設計類院校學生進行產學聯動,更會連通各個設計產業鏈。”閆震說道。圓美術館一期的展館會先依託某個現有建築的改造完成,計劃在今年內開館。黑川雅之的建築設計方案則會在二期全新選址建成,成為今後的主要展館。

TAGS: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