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騙補上百億 經銷商稱得到廠商默許

安居社 人氣:2.42W

自審計署公佈騙補名單後,大部分涉事企業都不約而同地將責任推至經銷商身上。以2157.76萬元位居騙補首位的格力電器認為,造成“違規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的主要原因是終端經銷商填報資料不規範、不嚴謹所致。

但有經銷商告訴記者,若沒有廠商的默許,經銷商騙補的空間並不會大。

同時,有家電業內專家認為,由於受限於時間和地域等多種因素,此次審計署公佈的資料僅是冰山一角。而國內某知名白電生產企業高管更向本報坦承,騙補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祕密,相較起節能惠民工程,企業在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中的騙補行為更為猖獗,六年下來,財政損失很可能高達上百億元。

多方聯動騙補

從2007年開始,針對家電行業,國家先後啟動了“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和“節能產品惠民”三大工程,並輔之以數量可觀的財政補貼。

據本報瞭解,目前節能補貼的發放流程一般為,消費者購買了相關節能補貼產品,然後由生產企業先行墊付。之後,國家再根據各個企業上報的銷售數量將補貼返還給企業,而在正常情況下,企業一般會根據各個經銷商上報的數字進行彙總。

“一家公司有好幾萬個網點,廠商不可能逐個打電話去核實,這個操作難度實在太大了。”一位白電企業高管稱。

按照格力的說法,申報資料資訊由格力電器近十萬經銷商網點填寫,在申報系統中網點填報的銷售、安裝日期、使用者資料不嚴謹,所以出現了差錯。

但有經銷商對此提出了質疑,“每件產品都有給廠商、經銷商和消費者的條形碼,每銷售一件產品,廠商都能馬上有記錄。”格蘭仕山東經銷商吳進(化名)認為,若沒有廠商的默許,經銷商騙補的空間並不會大。

一位廣東的家電經銷商告訴本報,目前經銷商騙取節能補貼的方法無非就兩種,“要不就是複製條形碼並貼在不享受節能補貼的產品上去賣,要不就虛構使用者資訊。”相較之下,前者更容易被發現,因此大部分造假的經銷商一般會使用後一種方法。

事實上,此前已有媒體披露,為了騙取家電下鄉補貼,廠商在給經銷商發貨時往往會多開單據,這些多出來的單據只要配上消費者身份證影印件和發票,就可以到當地財政部門領財政補貼。

據瞭解,在家電騙補最為空前絕後的時期,企業和經銷商主要通過虛標價格、冒充中標產品、多報銷量等手法進行騙補。就連一些有質量抽檢與貼標許可的協會組織也參與其中,廠商每生產一臺產品,協會就按數收取一臺的費用,而地方政府也往往出於稅收等原因相互包庇。

“從廠家到經銷商再到消費者,還有政府機構,整個鏈條非常長,需要的材料也非常多,有一些東西非我們廠家所能控制。”創維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無奈地說。

制度設計缺陷

從2010年6月開始,數箇中央部委曾多次聯合發文,要求各地對企業“騙補”行為加強監管。但由於政策本身配套不夠完善、存在操作漏洞,違規處罰過輕等原因,導致騙補行為屢禁不絕、屢曝不絕。

“從政策的提出、產品招標到後來爭論誰先墊付的問題都花了半年多時間,節能補貼實際上是從今年才正式執行。”上述白電企業高管認為,短短半年時間,相關企業已騙補9000多萬,足以證明節能補貼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存在漏洞。

上述廣東家電經銷商對本報埋怨道,無論是家電下鄉、以舊換新還是節能補貼,若不進行騙補,經銷商根本沒享受到多少好處。“錄入資料本身就很麻煩,一個人一天只能錄入50條,還要額外增加人手填寫資料、回收舊貨等等,算下來其實沒有增加多少利潤。”

此外,政策的多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和經銷商造假。以2010年4月為例,當年國家相關部門曾對補貼標準進行了一些修改,將當年6月1日後的每臺高效節能空調補貼金額降低了將近一半。對於企業來講,一年的產銷、成本、補貼基本都在年初核算好,不少廠商基本上都已經出貨給經銷商,只是還沒賣給終端使用者。為免虧損,企業和經銷商不得不趕在6月1日前把補貼套出來。

而據格力公司表示,在節能惠民政策執行期間,格力累計有459萬套已銷售節能空調沒有獲得補貼,“第一次補貼政策結束後,因支援有關部門統籌安排的原因,主動放棄150萬套的補貼申請,涉及資金近6億元”。

6年騙補上百億

為拉動內需,家電行業自2007年開始進入了長達六年的密集補貼期。2007年先是在個別省市進行家電下鄉試點,對彩電、冰箱、手機三大類產品給予銷售價格13%的財政資金直補,並於2008年在全國鋪開。

2009年國家又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並在當年安排了70億元用於鼓勵汽車和家電以舊換新;2012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再次開展對家用電器的補貼工程,從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對空調、平板電視、冰箱、洗衣機、熱水器五類符合節能標準的家電產品安排265億元財政補貼。

據商務部網站訊息,截至2012年底,全國(不包括山東、河南、四川、青島)家電下鄉產品銷售7991.3萬臺,實現銷售額2145.2億元。若按照產品售價13%的補貼額度計算,這幾年國家對家電下鄉的財政補貼高達278.9億元。

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落到消費者手中?

根據國家審計署公佈的資料,2011年到2012年,國家共安排了62.82億元對節能家電產品進行補貼。而審計結果中八家家電企業共騙補9061.84萬元,約佔國家補貼總額的1.4%。

對此,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內部人士都認為,審計署公佈的騙補金額僅僅是冰山一角。“這幾年國家對家電的補貼投入數以百億計算。”上述白電生產企業高管直言,若真正排查造假騙補,金額很有可能高達數十億甚至上百億,而其中家電下鄉期間的騙補情況最為嚴重。

此前媒體早就報道,在節能補貼造假騙補的重災區浙江省,該省於2010年7月26日至8月10日完成了第一批大宗使用者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已核查到的76146臺中,“確認購買”的是14335臺,“確認未購買”的為61811臺,另外還有73855臺因“不配合”、“拒絕調查”、“聯絡方式為經銷商”等原因未能核實,造假比例在五成以上。

而去年8月,湖南衡陽警方破獲了一起特大騙取國家家電下鄉補貼案,涉及18個省、19種知名電器品牌,2年涉案3個億。年底,湖北省公安廳又通報,搗毀了一個偽造家電下鄉標識卡的犯罪團伙,該團伙共倒賣偽造標識卡22萬餘張,若按每張標識卡領取300元財政補貼估算,損失高達6600餘萬元。

補貼後遺症

隨著今年5月31日節能補貼政策的到期,家電行業將迎來六年以來首次的政策空白期。不得不承認,扶持政策確實對需求有所拉動,但也在某程度上造成了企業對政策的過分依賴,同時亦擾亂了行業本應進行的優勝劣汰。

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認為,總體而言補貼政策在關鍵的歷史時期確實起到了促進消費、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政策目的和初衷,但亦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和遺留下一系列問題。

“第一是打亂了消費節奏,影響了消費的執行規律;第二是有失公平,買電視機的人有補貼,沒買的人沒補貼,但大家都是納稅人;第三就是由於執行過程中環節過多,涉及的部門過多,所以難免有一些漏洞和問題。”楊東文說。

在政策斷奶後,新飛電器旋即宣佈停產調整。此外,承載著前些年的政策春風,家電企業紛紛大舉擴張規模,導致目前在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領域均出現了產能過剩和高庫存現象。據本報走訪合肥多家工廠瞭解到,目前大部分空調和冰洗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

據創維公佈的截至2013年3月31日年報顯示,該集團在報告期末庫存同比上升了62.1%至51.09億元港幣,而毛利率則降低了1.6個百分點至19.6%。

對此,楊東文解釋稱,庫存的增加是提前為五一銷售旺季及節能補貼末班車準備所致。“去年實行一年的節能補貼政策受益最大的彩電品類是32寸,最高的時候32寸的銷售臺數超過整個銷售臺數的50%,而且這個品類競爭最為激烈、毛利率最低,因此整個彩電的平均毛利率有所拉低。”

上述廣東家電經銷商告訴本報記者,在節能補貼政策結束後,其代理的空調產品馬上將出廠價上調了300元,加上5月透支了部分需求,整個6月的空調銷售都較為冷淡。

此外,不少企業都對今年下半年家電需求持謹慎態度。廣州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寶湘預計,今年下半年家電銷售較上半年要差一些,總體呈現平穩走勢。而美的冰箱事業部總經理王建國則透露,今年美的冰箱增速將在3%-5%左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六年騙補上百億 經銷商稱得到廠商默許

【專題】“自然主義者”眼中的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