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在全國各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安居社 人氣:2.77W

臘八節顧名思義就是在臘月初八的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轉眼間,這個節日在中國流傳至今。如今這個節日,各地人們是如何慶祝的?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 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 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煮法一樣。只是鹹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