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唯晏:最前沿的80後臺灣新銳設計師

安居社 人氣:1.33W

邵唯晏:最前沿的80後臺灣新銳設計師

邵唯晏:走在設計最前沿的80後臺灣新銳設計師

If you are ready, you have already late.這句話一直是邵唯晏心中最有分量的座右銘。“當你準備就緒其實已經為時已晚。很多設計師經常說還沒準備好,只要再多一點時間就會進軍內地。這些在我看來都是推脫之詞,一定要學會把握當下的機會,第一時間去做!”邵唯晏說道。

挑戰與紀律

一直以來邵唯晏就是一個非常有主見和想法的人,所以在大學的時候他選擇的專業是建築設計。“我之所以選擇學設計,除了興趣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臺灣的教育體制。我不喜歡那種只有絕對標準答案的填鴨式教育,會扼殺掉學生的創造力和可能性。而設計就不一樣,美不美見仁見智,沒有絕對的答案,它不僅包含主觀的因素還有客觀的原則在裡面,設計更是培養良好人格特質的一條道路。”

畢業之初,邵唯晏從單打獨鬥,發展到現在公司有將近20名員工,而且在北京、西安也有分部。“這樣的規模可能在國內不算什麼,但是在臺灣的設計公司有3到5人就已經不錯了。我們公司這種規模實際上算是很不錯的。”設計公司的主持人僅僅是邵唯晏的一個身份,與此同時,他還扮演著老師和學生兩種角色。

“我當老師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本身對教學有興趣和熱忱,喜歡設計學院研究室和工作室的授課與工作氛圍,從我們公司命名上也可以讀出來,之所以叫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而不是用比較商業化的‘設計有限公司’,就是因為我希望把設計師在學校裡研究、實驗、創新、挑戰的氛圍與理念帶到公司來;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公司本身也有研發與研究的部門,迴應了建築師兼理論家雷姆·庫哈斯的理念,現今的大環境變化飛快,我們必須無時無刻準備好適應這種速度的能力。而在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和學生的討論互動,會迸發出很多的火花,對設計產生更多的想法和刺激,這也是近來非線性設計教學理念的實踐。”

兼顧三種身份,對本身就非常忙碌的邵唯晏來說需要經受更大的考驗,“這也是對我自身的挑戰和訓練,為了把這三種角色都扮演好,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都必須精準而有效率,不能拖泥帶水,在規定的時間要完成所有的工作。”

突破與格局

為了在設計上有更多的突破,2008年邵唯晏就開始和國內的院校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同時擔任許多國內設計學院的特聘導師。因緣際會接到了國內的設計專案專案,這種“主動出擊的方式”實現了邵唯晏開闊視野、積累經驗以及來國內發展的願望。

但是沉澱下來,邵唯晏意識到走出去並不是主要的目的,還需要重新定位,突出自身的優勢,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相較於大陸,臺灣是彈丸大的島嶼,只有2400萬人口,一般的設計師專案絕大部分在一百坪(約330平方米)以下。這就決定了臺灣設計師的突出特點是精緻、深層、內斂和地道,而大陸地大物博,氣格比較大,細節上可能關注度不夠。所以我對自身的定位是把兩者相結合,走到一個真正的平衡點,才能達到設計的極致。”

很多時候邵唯晏不把設計費用放在首位,他重視的是設計本身的潛力。近期他在北京五環就有二個大型專案,一個是在北五環2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業空間專案“這個專案和國際設計大師扎哈·哈迪德也有合作,同時裡面還包含日本、香港的設計團隊的合作,培養了竹工凡木團隊跨國合作的經驗。另一個專案在東五環,邵唯晏帶領團隊擔任一個正在興建中的高階會所的設計顧問,協助設計及整合與國際團隊 HBA 和天津設計院的對話交流。

坦率來講,這些專案的成本很高,至少需要5位臺灣設計師們長駐北京,但成本都不是邵唯晏考量的首要條件,他更看重這個專案帶給團隊國際視野和良進軍國際的基礎。作為一個團隊的負責人邵唯晏把目光放得更遠,“倒不是說我完全不考慮設計費用,是側重點不同。拿到設計專案,我會首先衡量專案是否能給我們的設計帶來創造力和突破性,接下來才會看專案的現實條件,我絕對不會為了接專案而接專案。”甚至曾經在臺灣遇到好的專案,在費用上有限制時,邵唯晏還選擇投資業主或是以自我投資的思維來執行專案。

這樣不計較的堅持,最後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堅持做出來的專案,不但得到了界內的認可,獲得了很多國內外大獎,還為邵唯晏打響了知名度,有很多跨國業主還慕名來找他做設計。

融合與原則

邵唯晏的團隊是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的一體化服務團隊,所以在設計角度的把控上就必須全面和細緻。“我們的設計理念有四條主軸,我們所有的設計作品也會貫穿在這四條軸線上,第一是數碼性(Digitality),因為電腦科技及技術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而言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是藝術性(Art),當代對於藝術的植入是全面性的,所以介入建築與室內絕對是必然的;第三是跨界性(Crossover),當代的設計思維是跨界整合,從建築到室內,從室內到軟裝等,都需要跨界合作,相輔相成;第四是永續性(Sustainability),在早期設計階段乃至於後端的施作,在整個流程上都要儘量執行節能及永續的原則。這四點是我們在所有專案中必須要堅持的原則,同時也是對專案的把控和負責。”

數碼性,就是數碼設計,是以電腦輔助設計(CAD/CAM)及引數式設計(Parametric Design Process)為基礎。如今,數碼設計已成建築設計的主流技術與手段。它可以介入到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當中,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設計前端,透過數碼思維和技術將架構出一個平臺來創造出許多有別於以往空間經驗,讓邵唯晏更有機會能迴應當代設計的非線性特質,創造出流動、多元、非對稱平衡、模糊等空間經驗;另一方面是在施工段的後端,通過數碼技術,如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程式可以有效地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減少能耗,甚至為前期包含日照、光照等物理環境等工作進行評估等,以利於後續建造程式順利進行。

邵唯晏說:“數碼設計在設計的前端和後端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非常多的當代新建築物都會採用這種思維繫統做支撐,這也是我攻讀建築博士學位選擇後數碼設計的原因,希望瞭解更多前瞻的思維來應用和創造更好的空間經驗。”為了能夠把這四個主軸融合起來,邵唯晏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神,但是這些在他看來都是值得的。“例如軟裝,我們對軟裝的思維和國內的公司是不同的,我會從空間性與未來趨勢的角度看待,在做空間的時候我會提前把軟裝考慮進去,同時我會親自參與配飾的設計和研發,包括藝術品的設計和畫作的創作,我們都會延續空間的構思去創作。這樣不但在專案上會有更好的效果,而且最後很多用於配套的傢俱創作甚至還獲得了國際大獎。”

踐行著這樣的理念,邵唯晏的竹工凡木設計團隊發展勢頭良好,設計專案應接不暇。而這些在他看來並不是最重要的:我最大的夢想還是希望在設計思錐上有所突破,當前的設計太重視既有風格的呈現與大量複製,我希望能有更多新的嘗試和創新,把目光放長遠,走在設計的最前沿。

邵唯晏,現任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臺灣台北總部負責人,也是北京和西安分部的設計總監,任教於中塬大學建築系及室內設計系,同時是臺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他的專長為空間設計與電腦輔助設計(CAD/CAM)整合。他關注世界設計脈動,並強調設計實務與研究並行的重要性。

榮譽:2008年邵唯晏代表臺灣前往日本參與安藤忠雄海外實習計劃(Ando Program)。除學術研究上表現外,他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競圖,並屢獲佳績。邵唯晏榮獲2006年國家建築金質獎設計新人獎、2007年交大年度最佳設計獎、2008年國際遠東數位建築獎FEIDAD Award TOP5、2009 年TID Award新銳獎及2010年 TID Award金獎,2009年獲選 La Vie 雜誌臺灣100大設計、2012年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Award)入圍、2012紅點獎決選(Red Dot Award Final Jury)及2013亞太設計金獎。另外,他也獲邀參展2008年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人設計展、2010年臺灣國際文博會及2011年臺灣國際設計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