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增祥:設計,重視環境 以人為本

安居社 人氣:2.97W

來增祥:設計,重視環境 以人為本

來增祥,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上海市政府建設中心專家組成員、同濟聯合公司室內設計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副會長、上海市建築學會室內外環境設計學術委員會主任、深圳市室內設計師協會高階顧問。

來增祥的名字,不僅在同濟人耳中如雷貫耳,在全國設計界也是赫赫有名的。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去俄羅斯留學研習建築設計的行業前輩,

記者:來老師您好,您是設計行業很資深的前輩,請問您是怎樣踏入設計行業的?

來增祥:我學的就是設計。我是最早在清華大學學建築學,學了一兩年就去俄羅斯學建築學,就是建築設計專業學,在俄羅斯學了六年。後來學成歸來之後就一直待在同濟專攻設計了。

記者:您還記得您的第一個設計是什麼嗎?

來增祥:記得,那時候六七十年代,天天搞運動,那時候上海有個文化革命廣場,就在博興路那個地方,很大的,在運動中被一把火燒掉了,我們就負責去還原這個文化廣場,現場設計現場施工,這應該算是我參加的第一個像樣的設計吧。

記者:作為設計專業的博士生導師,目前您特別關注的話題有哪些呢?

來增祥:我很重視舊房改造,我認識一個瑞士的設計師,在談話中我瞭解到他對我國大拆大建的現象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向我們很多地方蓋了二三十年就推倒重蓋的種現象是一種資源浪費。從人文角度講,日本的大阪和神戶如果按照我們北京的標準早就應該拆掉了,但他們卻整理得很乾淨保護的很好,我認為其實人家比我們富有,而我們卻大手大腳的,沒有做到節儉。這個裡面舊房改造和我們的傢俱一樣也是有人文內涵的,有些老方很有特色就不應該拆。

以前在海寧路那塊,原本是虹口區區政府的,有一些很棒的建築,大概三四十年代日本搞的,但是最近一看,全被拆掉了。我覺得像這種建築,不夠完全與開發商的標準來衡量。開發商的標準可能是看重那塊地皮地理位置好,拆了建商業房能得到更多的回報。但其實這樣子的房子被拆掉還是非常可惜的。誰有那麼大的權力把這麼好的房子拆掉?相當浪費的做法。

在德國、瑞士等很多地方,他們那裡對舊房的態度是以改造優先的,不會那麼隨意地拆遷。像北京,還保留了很多四合院、衚衕等等,這方面就比上海做的要好。

記者:您是深圳市室內設計師協會高階顧問,聽說您也經常去深圳做講座等等,那麼,就城市建設和設計來說,您覺得深圳和上海的區別在哪裡?

來增祥:從好的一面來講,我覺得深圳有山有水。而且深圳有些運作也不錯,比如說世界之窗、民俗村,我還去看過野生動物園,在這一類,深圳都是走在前面。別的地方想copy,想照深圳世界之窗來做是做不到的。因為深圳做得非常細,我看過,儘管景觀是縮小的,但是做得很細。這些方面我覺得做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而從深圳的自然條件來講,是有山有水,但是也稍微有些缺陷,因為它是一個帶型城市,非常窄,所以上下班高峰期在某些路段容易堵車。另一個好的方面就是深圳是“南視窗”,這個提法現在已經是很少講了,就是說它可以很容易把香港、境外的一些好的管理和理念都引進來。深圳這地方好像很少有“紅眼病”,在設計領域,同行之間惡性競爭的很少,就是你做得好,那就你做,不會相互之間看不起,這點我覺得非常好。

那麼就上海來講,有時候可以說是壞事變好事。上海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半殖民地,有很多租界。但正是因為這樣,上海可以吸取各種各樣的外來文化,成為“海派文化”,這個是它的優勢。但是上海現在人口非常多,固定人口1700萬,加上外來人口要2000多萬。所以我覺得上海適合人居就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上海每年都有很多國際性的大活動,這些大型活動可以拉動上海發展。所以,我覺得上海和深圳都應該各自發揮它的優勢和特色。這兩座城市都有互補的地方,應該多多交流,把兩座城市的特色發揮足。

記者:對於當前設計界存在的“輕裝修、重灌飾”的現象,您怎麼看?

來增祥:我認為家居問題是好解決的,難解決的是中間這個大的問題,包括弱勢群體,以及社會責任等問題。從國際上看我們也可以採用兩淡兩輕的理念,一個是淡硬裝重軟裝,還有就是資訊和防範的意識,這塊國內比較重視,也就是淡硬裝重設施,也就是加大家居設施中的科技含量,這是一個發展趨勢。

包括廚房衛生間把質量做好很重要,這樣可以提高生活質量,錢要花在必要的東西上面。也可以這麼說,我們現在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這些新的技術爭取能運用到建築裡面,現在地熱用的就很多。還有就是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一體化,往往中國的建築是分階段的,然後再由裝飾公司去做,中間肯定有很多部分需要改動,這就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現在在施工工藝上採取全裝修,也就是說客戶拿到房的時候不是一個毛坯房,而是把裡面基本的裝修先做好。全裝修做的時候也包括著方方面面的問題,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存在著一種相容性。但這樣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從提倡工廠化、裝配化等這是加大科技含量加大產業化的問題。

記者:設計是比較特殊的行業,與個人的修養和生活經驗有直接關係,您是如何培養和激勵年輕的設計專業的學生?

來增祥:我現在看來,在教育方面,要重視設計教學與社會需求、社會實踐相聯絡,怎麼樣讓學生從大學本科開始適當與社會接觸,叫實習也好,合作也好,要有聯絡。

第二,教學程序應該跟國際交流,上海的高校之間也可以適時互動。我們學校曾經做過中日韓的學生交流,各校師生圍繞一個課題如舊房改造進行學生設計作業並評論,我覺得效果很好。

另外,我認為傳統跟現代的東西應該互相補充,現在學校的教育很重視電腦繪圖,手繪差不多忘掉了。現在國際上的招投標,手繪也很重要,手繪可以把一個人的構思表達的很好,而且手繪體現自己的藝術素質。電腦繪圖與手繪是相互補充的設計表達。

設計教育對於歷史,不要採取虛無主義,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今天看昨天的是歷史,今天的東西明天看來,也是歷史,發展是延續的,對歷史的無知,往往設計就比較單薄。我們現在的設計,既強調時代精神,也要強調地域文化。要做個好的有高度設計師,什麼都要懂。

記者:在您看來,設計行業對設計師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呢?

來增祥:對於設計這個行業,一個是環境,一個人本的問題,需要我們在這個專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首先要多重視環境的問題,我甚至用這個話,“環境,環境,環境,怎麼說也不為過”。環境為源,整體和諧,有三個層次需要考慮:一是巨集觀的要考慮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對於我們這個行業來講,這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國家總能耗的三分之一,是土建、裝修浪費掉的,我們的裝修能耗是日本的三倍到五倍;二是室內環境設計要考慮到周圍環境,左鄰右舍,有形無形的,還有軟環境;三是不要只注意視覺環境,還要注意室內空氣環境、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等,比如現在國家要求新風換氣量成人不少於每小時30立方米。

以人為本,我認為要亦情亦理,“情”,就是氛圍要人性化,“理”是要有科技含量。室內設計要把它演繹成空間的佈局跟平面的佈置,包括介面的處理。以人為本,也要求設計師向弱勢群體傾斜,如一般工薪階層的居住室內設計,老齡生活環境,無障礙設計等等。設計師還要學會跟不同性格的業主溝通,設計師既要重視自己的創作,也要儘量與業主的要求和想法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