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低碳 陶瓷行業或被“限產”

安居社 人氣:2.14W

2010年12月1日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2010年年會在佛山盛大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以交流企業和行業一年來及十一五期間的主要工作,總結經驗教訓,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重點研討陶瓷行業有效加快產業轉型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切實可行大計良策。

會上業界達成的一致共識,綠色低碳是行業的必然發展之路。陶瓷行業當前面臨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優質原材料日益枯竭、環境壓力空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等種種發展問題,產業轉型迫在眉睫,不低碳不環保都不行。

此前也一度有聲音傳出,有關部門可能通過出口退稅率調整等手段進行限制,藉此加快行業發展,發展低碳陶瓷體系。

根據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提供的一組資料,2005年,我國出口建築陶瓷約4.2億平方米,均價是每平方米2.86美元,僅為我國進口建築陶瓷價格的1/4。然而幾年過去之後,情況似乎並沒有多少改觀。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陶瓷磚進口平均單價為18.69美元/平方米,出口均價4.18美元/平方米,出口價格僅為進口價格的22.3%。衛浴陶瓷情況更糟,進口平均單價94.93美元/件,出口均價為13.94美元/件,出口價格為進口價格的14.7%。

陶瓷的低價格意味著土地、能源以及人力等資源都是通過廉價方式輸送到了國外,而由此帶來的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等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自己買單。陶瓷產品的低價格還為自己帶來了不間斷的反傾銷麻煩。對此,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張旗康憂心忡忡,“如果陶瓷行業再不重視高能耗、高汙染問題,不圍繞國家的十二五規劃導向去做,肯定會成為內需產品,出口退稅絕對是免掉的,還可能會增加出口關稅。說嚴重些可能會被納入限制性行業,甚至是限產,這對行業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廣東樂華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嶽榮也認為,進入低碳綠色年代對於建築衛生陶瓷行業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機會。過不了這關,可能會被淘汰,過得了,企業就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據記者瞭解,中央政府已決定從7月15日開始,取消針對鋼材等六大類共計406種商品的出口退稅;工信部8月5日發表“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已勒令包括水泥、造紙、焦炭、印染等在內的18個行業,在今年9月底前關閉相關企業的落後產能。這些名單中雖然沒有陶瓷業,但如果行業自身不正視高汙染高能耗問題的話,進入被淘汰名單是遲早的事。

現在在國內說綠色陶瓷,似乎變成了一個大忽悠。因為我們沒有評價的標準,什麼樣的陶瓷才是低碳?在國外談綠色陶瓷是有資料、有實評,有專門的機構去做這些事情的。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高階顧問陳丁榮先生呼籲,希望中國的認證單位儘快做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陶瓷的認證標準,儘快推出一套完整的綠色低碳體系,這樣,中國的陶瓷行業才能早日實現轉型。

那麼,企業該如何走綠色低碳之路?業界專家和幾位龍頭企業的老大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走中國特色的低碳之路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帆一再向記者強調,搞節能低碳一定要結合中國國情。什麼是低碳?我們國家用大量的煤屑來生產陶瓷,而美國是用天然氣、用乾淨的能源來燒的。中國是一個富煤貧油的國家,要用油或天然氣來給陶瓷來燒,這個可能性不大。再有中國目前是在用傳統落後的工藝燒瓷磚,工藝水平不提高談何產業升級改造?

關於節能低碳,他認為三個方法最有效,一種是靠科技進步,一種靠產品結構的改變。例如本來做磚,現在做板了,那麼這是產品結構的改變,能實現非常大的節能、低碳。第三種就是發展模式的轉變,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到賣生活方式。

陳帆教授還表示,中國陶瓷行業要走綠色低碳之路,有三個事必須要做。第一,中國陶瓷企業主的素質要提高。一個陶瓷企業的關鍵人物,董事長、總經理自身素質不夠,覺悟不夠的話,低碳環保很難談。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政府要懂得陶瓷,瞭解行業,不要粗暴的制定政策。第三個就是要有很好的產業政策,通過配套的、成體系的產業政策來支援行業發展。

控制產量 把產品質量做紮實

廣東樂華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嶽榮認為要低碳環保關鍵是把產品做精,做細,做好。“我建議要控制產能,就是控制生產量,要減少原材料的損耗,不要粗製濫造,不要透支下一代的資源,不要低價競銷,不要自相殘殺。”

08年之後,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絕大部分企業產能過剩,陶瓷行業處於惡性迴圈的漩渦之中,一邊是產品積壓,低價傾銷,一邊還在加大生產量,成為耗能大戶。謝嶽榮告訴記者,“我們要設計綠色產品,在產品的設計方面,包括其節水、節能等,更重要的是提高產品的質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增加產品的附加功能能夠物盡其用。現在很多產品不耐看、不耐用,只能用5、10年就要丟掉,要重新生產、重新來過,造成固定廢棄物的汙染。如果一件產品能夠用10年以上甚至更長,那麼每年所分攤下來的能耗就更低,這才能最大的優勢、最大的環保,我們要把產品做精、做好,這樣對綠色環保、綠色製造最有效。”

減少能耗 推進中國築陶薄型化

廣東蒙娜麗莎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蕭華表示,蒙娜麗莎會把“推進中國築陶的薄型化”作為企業的主攻方向。

中國是建陶生產大國,2009年產量達到64.27億平方米,連續12年成為世界第一,而這一切,是用巨大的代價換來的,2009年中國建陶礦物原料消耗1.8億噸,能源消耗4050萬噸標煤,電力消耗353億度,水消耗11.48億噸;然而,這一切並非不可改變,“如果我們把所有瓷磚的厚度減少50%,我們的原料消耗將節省近億噸,節省的水、電更是以億、百億計,綜合能耗可以下降59%,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二氧化硫、酸雨物質總體下降69%,還有節省出來的物流費用,所有這些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既然陶瓷行業不可避免要使用原材料,那我們就儘量減少能源消耗,儘量發展迴圈經濟”。

突破原料來源 提高技術工藝

歐神諾陶瓷董事長鮑傑軍 則對陶瓷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建陶行業發展20幾年,一直在跟隨和學習,到今天,特別是經濟危機之後,是一個彎道超越的好機會。說綠色低碳,要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考慮。”

首先,在原料方面,要突破原料的來源,從消耗資源向消化廢棄物發展。外部的礦渣、淤泥、劣質料,內部的廢渣、廢磚、餘泥等都可以作為生產原料。例如歐神諾在廣州地鐵上被採用的陶瓷,就是五年前研發的用拋光鑽廢料重新利用回收做的陶瓷。雖然目前在使用廢棄物時,碰到很多技術問題,但這是一個方向,因為現在優質資源越來越匱乏。

其次,在加工方面,是突破幹---溼----乾粉料加工工藝,即用新增劑和大噸位壓機,解決粉料的均勻性和流動性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對低碳環保的貢獻可以說是非常大的。

第三,在產品製造方面,突破瓷磚界限,從裝飾性材料向功能性材料方向拓展。除了裝飾以外,現在的瓷磚還可以作為保溫、阻燃、隔音、消音材料等等,整個工藝流程還有待突破。

陶瓷產業節能減排任重道遠

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工作會議上,我國政府莊嚴承諾:在2020年之前全國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基於這一巨集偉目標,我國發展趨勢將從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作為高碳模式的陶瓷產業,走低碳發展之路也是必然。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陶瓷產業自身發展的現實需求。近年來,世界陶瓷強國走在了“低碳發展”的前沿。“目前,義大利的傳統陶瓷業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圍繞太陽能電池、光伏產業等新興能源,研發和生產節約型和環保型陶瓷產品。”世界瓷都義大利費奧拉諾市副市長伯德茲尼表示。

中國陶瓷產能、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日用陶瓷的產量約佔全球的70%,藝術陶瓷的產量約佔全球的65%,建築衛生陶瓷的產量約佔全球的60%……一組組資料表明,我國是當之無愧的陶瓷大國。據不完全統計,最近3年,全國各地新上陶瓷生產線400多條,陶瓷生產基地也由4個增加為10餘個,競爭呈現白熱化。

然而,受限於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及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陶瓷大國”並未成為世界“陶瓷第一強國”。

“傳統陶瓷產業對資源和能源的依從度很高。”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會長葉向陽認為,陶瓷產業要真正成為資源能源節約友好型產業,節能減排,降耗利廢等方面還任重而道遠。

陶瓷企業要及早調整結構,加快行業的有效轉型,形成低碳陶瓷體系;大力發展新材料和高技術陶瓷,形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的高技術陶瓷產業叢集,實現傳統陶瓷產業的升級、轉型。值得欣慰的是,國內不少陶瓷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點,為達到清潔生產標準,先後投入巨資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不少企業則發展高科技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用陳丁榮先生的話做結,中國陶瓷與其要求世界給與舞臺,不如自建舞臺,中國的陶瓷行業完全有能力舞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