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傢俱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安居社 人氣:3.27W

但從國際傢俱產業鏈的層次分析,中國傢俱業仍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即微笑曲線的低端。產品的創意、設計、營銷品牌,基本都掌握在義大利、美國等西方的已開發國家手中。他們藉助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精湛的製作技術,佔領了世界高階傢俱市場。而中國的傢俱產業,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一方面,傢俱的需求快速增長,外資、民營的資本紛紛投入傢俱業;另一方面,無序的競爭造成傢俱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市場集中度下降。全國5萬多家傢俱企業,80%為中小企業,資金實力差、生產規模小,很難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盈利能力不足阻礙了傢俱產品設計創新和技術進步。無序的發展造成生產能力過剩,裝置利用率不足。不少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開始向海外擴張,通過承接國外訂單,加快傢俱發展,但自身缺乏品牌優勢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也極大阻礙了傢俱出口水平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無法在製造方面體現,出現了出口傢俱賣價低於國內的現象。傢俱外向依存度很高,一旦國際環境發生變化,首當其衝的就是出口。2008年,儘管中國的傢俱出口達到269.11億美元,同比增幅為21.5%.但同上年傢俱出口增幅相比,仍下降了8.2個百分點。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傢俱業影響的顯現,越來越多的傢俱企業開始對現行的生產模式和營銷方式進行反思。一些原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開始向國內市場轉移,但國內傢俱市場的不成熟狀況和我們對傢俱產品的理解水平,又使現有的發展受阻。如何培育和發展中國的傢俱市場,創造中國傢俱的發展模式,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探索和解決。本文想在傢俱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一些觀點,供傢俱企業發展參考。

中國傢俱正處於發展的關鍵階段

儘管2008年中國傢俱的增長有所放緩,但仍然是世界上傢俱業發展最快的國家。與國際上成熟的傢俱業態相比,中國傢俱產業還處在成長髮展階段。一是產品在國內消費上仍有較大的空間。與歐美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年人均傢俱的消費水平還比較低。從目前檢索到的資料分析,美國人均年消費傢俱236美元、德國人年均消費傢俱371美元,日本人均年消費傢俱255美元,而我國大約在12美元左右。廣大農村市場傢俱的佔有率則更低。由於中國的國情和人口基數,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達到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傢俱消費水平,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傢俱數量需求仍然是增長的。二是傢俱產品還未能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一方面,中國傢俱的產品、門類很多,但另一方面,人們還覺得類同的傢俱較多,能體現自我個性,滿足不同層次的細分傢俱不多。三是營銷模式還不完善。西方的傢俱大國,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在營銷理念、品牌培育、營銷模式、營銷隊伍的建設上都比較成熟。以美國為例,一些大企業往往把低附加值的傢俱產品通過代工的形式轉移到中國等國生產,而自身著重發展設計、品牌網路建設等核心價值。而國內企業缺少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品牌,營銷模式相對單一。我們與國際傢俱發展的差距證明,中國的傢俱產業也還未到成熟期,仍有上升的空間和發展的潛質。

但在回顧中國傢俱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中國傢俱正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階段。原先依靠低附加值規模性擴張的發展戰略已難以支撐中國傢俱的持續發展。一方面,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主要傢俱進口國對傢俱需求減少。另一方面,木材資源的緊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使一部分中小家具企業生產難以維持。這就要求中國傢俱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走一條以滿足內需為主、出口為輔的傢俱發展道路。中國的傢俱企業將面臨一次全面的洗牌。一批不適應市場變化的傢俱製造、銷售企業將因此而倒閉。但更多的企業,將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完成產品產業的升級,推動中國傢俱業的發展。

延長傢俱產品的生命週期在於創新

中國傢俱業發展存在這樣一個悖論:總體上中國傢俱業蓬勃發展,處於成長階段,但具體到傢俱企業,總感到傢俱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一個產品從上市到下架,往往只有6個月的時間。為什麼國際上一些傢俱經典款式,在市場上長盛不衰,而中國的傢俱產品在市場上留存的時間卻普遍不長,究其原因,與國內傢俱企業普遍缺乏創新意識有關。

傢俱,作為一種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耐用消費品,產品的滿意度是與人們的審美情趣、價值追求是一致的。當人們生活還處於溫飽狀況時,傢俱的使用價值是人們的首選。而當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的水準時,人們就不再僅僅滿足於功能的需求,還要求產品舒適、美觀,與現有住房、環境融合以及能體現自身價值的滿足。如果還按照原有的思路發展傢俱,那麼產品的受眾面將越來越小,產品的市場壽命也不會長久。而缺乏自身特色,靠模仿製造的傢俱產品,市場壽命也不可能持久。一個新款上市,各企業群起而仿之,很快,人們對其的新鮮感、審美感就會消失,這個款色的市場生命也就到頭了。

為什麼在出口上,企業能做到持續批量生產?為什麼美式、義大利式、法式、日式的傢俱特色如此鮮明?為什麼像華日、亞振、聯邦等傢俱企業的產品的市場壽命較長?關鍵就在於他們的產品與其他同款色傢俱相比,有其鮮明的特色,能滿足這類顧客的需求。

目前,大家對傢俱業產品競相仿製的現象都有怨言,重視自己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但卻對別人的智慧財產權不夠尊重。因此,要在傢俱業內造成一種創新的氛圍。只要大家都從自身做起,中國就能出現一批有中國風格特色、有內在技術含量的傢俱產品。

柔性生產將成為傢俱發展的趨勢

與國際市場比,國內大多數民用傢俱生產的特點是:按照顧客需求下單,自身並不存放產品庫存。此類生產方式比較適應單機、小批量製作,但生產效率低、交貨時間也比較長。而一些較大規模的傢俱企業,如果要按照現有的國內傢俱生產工藝,勢必造成裝置的閒置、製造能力的放空。在同一條流水線上能否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生產週期能否縮短?這就要通過柔性生產,使企業的生產組織、製造能力,營銷模式能適應市場的變化。

由於傢俱的生產工藝、主要功能或程式是固定的。如衣櫃由若干的箱體和抽屜組成,由床板和床架組成等。產品的風格在其外形通過各類雕琢、塗裝的變化而體現。這就給木傢俱的產品柔性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目前板式傢俱大部分也是這樣生產的。其實,實木傢俱也能採用柔性生產的方式:首先要根據不同的房型和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對一些通用的部件標準化;再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外飾面或其他特殊多能部件。這樣做,既能提高裝置利用率、加快交貨週期,又能滿足不同使用者需求,做到傢俱製作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其實,國內傢俱能否做到規模經濟,還同企業自身的產品定位、市場定位有關,一般情況下,走大眾消費、以全國為銷售市場的傢俱產品,受眾面較寬,單一款色的傢俱出貨量就比較大,這與出口的傢俱以滿足國際市場為目標,批量比較大的原因是一致的。而以生產高檔或承接定製傢俱的企業,受眾面較窄,單一款色的產品銷售量就比較小。據此,能否圍繞企業各自的市場定位,形成“眾星拱月”的產業叢集模式,通過專業協作,技術互惠。增強傢俱向國內市場的輻射能力。如果說,過去是圍繞三來一補,形成東莞、溫州、東北等傢俱製造基地,那麼,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洗禮,必將促使中國的傢俱企業更加重視產品創新和營銷渠道的再造。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傢俱發展的道路。

中國的傢俱業有著輝煌的過去,也必將有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