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安居社 人氣:1.9W

  撰文 Olivier Reneau / 翻譯 朦月 / 攝影 Gaël Arnaud

位於德國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中心、萊茵河之畔的科隆一如既往的活力四射, 它那頗有抱負的藝術佈置讓歐洲的其他大都市豔羨不已。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城市在中世紀時就已經是藝術與文化的發光體。而在我們的時代, 它再一次成為藝術界的新典範。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跨過萊茵河的鐵路天橋是條人行步道,通往位於 Deutz 區的科隆藝術博覽會展館。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2張

科隆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 Daniel Hug。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3張

上圖為路德維希博物館展出著美國畫家 Kenneth Noland的作品《Shadowline》(1967) 。1976 年,IreneLudwig 和 Peter Ludwig向科隆捐贈了許多現代藝術收藏品。路德維希博物館由此誕生。如今,這裡經常會舉辦高質量的臨時展覽。

在觀景臺,可以看到整座城市和地標建築。由左至右 :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博物館、科隆大教堂、火車站、電信塔和讓 · 努維爾在 MediaPark 設計的KölnTurm。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4張

走出火車站,你很快會被視野盡頭的科隆所征服。遠方那座 157 米高的大教堂讓人難以忽視,隱隱帶來了一點暈眩感。科隆大教堂是城市最典型的地標建築。在這座北萊茵 - 威斯特法倫州最重要的城市裡,它是天際線中最黑的那一道身影。不知情的群眾或許會認為科隆大教堂的黑色外觀完全是因為環境汙染所致。但真相卻是這樣的 :建築外部的石料因為長期的氧化,形成了炭黑色的外觀。儘管披著黑色的外衣,科隆大教堂的壯觀景象卻沒有受到絲毫的影響。

2007 年,格哈德 · 裡希特 (GerhardRichter)為科隆大教堂設計了玻璃彩窗。這位讓德國人驕傲的本土藝術家享譽全球,被稱為還健在的、最受敬仰的畫家。他所設計的彩窗由上千個色彩畫素組成,與他從前的作品《4096 色》一樣,具有動態的美感。這塊玻璃彩窗強調著科隆的藝術地位,提醒著人們早在 1967 年,科隆就舉辦了第一屆當代藝術博覽會。更不用提在 1949 年,科隆就舉辦了首個傢俱界的盛會——科隆國際傢俱展(ImmCologne) 。

科隆的藝術魅力曾因柏林的創新精神而沉寂一時,但科隆藝術博覽會(Art Cologne)的復興讓一切迴歸秩序,也讓科隆重回巔峰。十幾年來,在 DanielHug 的帶領下, 科隆藝術博覽會如獲新生。瑞士出生、美國長大的 Daniel Hug 是藝術家 László Moholy-Nagy 的孫子。這位曾經的洛杉磯畫廊主為博覽會帶來了新氣象。 “在讀書的時候,我就知道科隆藝術博覽會。它是世界一流的展會,紮根於 ‘二戰’後的德國文化搖籃。畫廊家 David Zwirner 的父親Rudolf Zwirner 和 HeinStünke 共同創辦了科隆藝術博覽會。在那個年代, 科隆還成為德國的經濟之肺。如果說柏林是在 2000 年才開始改頭換面的話,那麼科隆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當地景象、悠久歷史和海外分支來維持城市形象。在擔任藝術總監之初,

我首先想做的,就是將科隆藝術博覽會置於地區棋盤之上,讓它可以與藝術巴塞爾(Art Basel)這樣的國際盛事一較高下。科隆藝術博覽會所面向的大眾很樂於去尋求與藝術更深的親密關係。 ”DanielHug 向我們解釋道。

 被認可的藝術價值

科隆藝術博覽會的成功來得如此之快,不僅歸功於 Daniel Hug 團隊的努力,也多虧了它所紮根的這座強大而有序的藝術中心。格哈德 · 裡希特(Gerhard Richter) 、 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Trockel) 、科西瑪 · 梵 · 博寧(Cosima von Bonin) 、馬丁· 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等藝術家和追逐他們作品的收藏家生活在這裡並相互影響。為科隆打下了紮實的藝術基礎。在此之後,強大的藝廊網被編織起來,百餘座畫廊在科隆建起,其中的許多畫廊主已成了當今國際市場上的重量級人物 :Daniel Buchholtz、Gisela Capitain、ChristianNagel、Karsten Greve……

最後,路德維希博物館的建成給了科隆強大的藝術力量。將收藏家 IreneLudwig 和 Peter Ludwig 的作品彙入博物館如同拉起突然緊繃的釣魚線, 讓科隆得到了藝術大豐收。 “路德維希家族生活在亞琛。在 1970 年代,他們一直想要將收藏捐獻出去,但作為交換,獲贈者必須建起一座博物館來展示藏品。科隆人抓住了這次機會,

獲得了珍貴的藏品,其中不僅有畢加索的畫作,還有1960 ~1970 年代德國藝術家的波普藝術作品。 ”路德維希博物館的副總監 Rita Kersting 介紹道。這位藝術歷史學家還依稀記得她初來此地時的情景 : “那時候,我還是個實習生。能夠在那麼多出色的作品之間工作實在是太棒了! 那時,科隆是先鋒派的聚集地,與紐約有著種種聯絡。幾年之後,博物館副總監的職位空了出來,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競職。直到現在,我都為這個決定感到高興。 ”除了豐富的館藏,路德維希博物館還會經常舉辦頂尖的臨時性展覽。諸如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弗朗茨·魏斯特(Franz West) 、伊薩 · 根澤肯(Isa Genzken)

和皮埃爾 · 於熱(Pierre Huyghe)這樣的藝術家都曾將作品掛在路德維希博物館的牆上。最近,博物館還為畫家格哈德 · 裡希特 (Gerhard Richter)展出了人們從未看到過的最新作品。由 Peter Busmann和 Godfrid Haberer 於 1986 年設計的博物館建築、科隆大教堂、火車站和萊茵河岸構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帶。僅用步行就可以走訪這些藝術之地,穿過萊茵河上的步道,就能夠一覽科隆藝術博覽會展覽公園 Messe。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5張

科倫巴博物館由彼得·卒姆託設計,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毀壞的聖哥倫布教堂遺址上。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6張

RitaKersting 是路德維希博物館的副總監,她正站在詹姆斯 · 羅森奎斯特的作品《Star Thief》 (1980)前。

Cologne-生活,在藝術與河流之畔 第7張

應用藝術博物館正在舉辦 “Full House: Design byStefan Diez”展覽,展期至 6 月 11 日。

更多內容請參閱《IDEAT 理想家》2017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