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幾月幾日,清明節有哪些傳說

安居社 人氣:1.39W

孝文化一直是我國的主流文化,不少節日就是根據孝文化演變出來的。清明節就是這樣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裡,我們都會進行各種各樣緬懷先人的儀式。

清明節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並不是節日,也沒有掃墓的習俗。古時候掃墓一直是寒食節的時間,每年寒食節就在清明的前一兩天,後來因為時間太近了,寒食節被清明節取代,才有了現在清明節祭祖的習俗。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之所以在清明期間掃墓有兩個傳說,一個說法是清明節期間掃墓源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後人自發於寒食節期間在田野間祭拜孔明,後來就形成了清明節祭掃的傳統。另一個說法是,清明節期間掃墓源於紀念春秋時期。當時的人們為了紀念忠君愛國的名仕介之推而形成的祭掃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