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收購吉盛偉邦需過三道坎

安居社 人氣:7.41K

家居第一併購案背後紅星美凱龍需過“三重門”:資金、整合和轉型

近日,紅星美凱龍公佈了對吉盛偉邦的收編計劃,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後則暗藏風險,資金鍊、消化難題以及傢俱賣場生態轉型壓力,則成為擺在紅星美凱龍面前的三道坎。

資金考驗

昨日,紅星美凱龍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本次收購的價格不低於20億元,並且都將使用企業的自有資金。

那麼,該公司的資金狀況如何呢?根據紅星美凱龍近期公佈的2013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公司2012年合併營業收入58.8億元,同比下滑3.4%,淨利潤14.1億元,同比增長9.2%。與此同時,紅星美凱龍的負債卻在逐年上升,2011和2012年末其負債合計各達169.16億元和183.7億元,同比上升8.6%。

而另據紅星美凱龍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該公司負債合計已達205.32億元。

對此,紅星美凱龍方面解釋稱,該公司經營正常、財務健康,且現金流充沛,利息保障倍數較高,具有較強償債能力。“全部使用自有資金說明公司資金鍊仍運作正常,並無壓力。”該公司方面稱。

中投顧問高階顧問劉建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紅星美凱龍此次以現金全資收購吉盛偉邦,或許是為了不讓吉盛偉邦的原高層參股,保持自身股權獨立性,“從長遠角度考慮,暫時利益受損也要以這種方式收購吉盛偉邦”。

事實上,紅星美凱龍近年來的投資和擴張動作不斷。根據公開資料,紅星美凱龍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投資興建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本月正式開工,總投資達120億元。該綜合體預計集家居、百貨於一體,號稱是紅星美凱龍在中原地區投資額度最高、業態功能最全的一個大型商業城[-1.28% 資金研報]市綜合體。

另外,紅星美凱龍此前還在四川省廣元市與另一家投資公司共同投資約40億元,興建包括購物中心、星級酒店、高階公寓、文化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紅星美凱龍大型商業綜合體專案。

除去城市綜合體的專案不一而足,紅星美凱龍還在繼續拓展大型家居賣場。從2010年至今,其賣場數量從60餘家攀升至125家,正在向“2020年全國門店數達到200家”的目標邁進。

投資機構和連續發債,則是支撐紅星美凱龍擴張模式的底氣。

2006年,國際私募投資基金美國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下稱“華平投資”)向紅星美凱龍投資近2億美元。2010年,華平投資、復星集團、渤海產業基金等多家風投又聯合向紅星美凱龍注資26億元人民幣。至此,紅星美凱龍獲得的投資已近40億元。

2012年,紅星美凱龍又先後兩次宣佈發票據,融資規模合計為15億元。

消化難題

將吉盛偉邦“吞下”後,擺在紅星美凱龍面前的則是消化考驗了。

紅星美凱龍方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收購完成後,紅星美凱龍將繼續保留“吉盛偉邦”品牌,推進雙品牌戰略,並將採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和立體化的品牌體系,實現兩大品牌資源的優勢整合和更全面的消費者覆蓋。

但一位傢俱品牌商負責人對本報記者稱,雖然吉盛偉邦的定位與紅星美凱龍相比稍高一些,但紅星美凱龍近年來無論是選址、裝修還是引入品牌商也呈現越來越高階的趨勢,因此區隔並不明顯,再加之紅星美凱龍還有將建材商引入吉盛偉邦國際傢俱村的計劃,二者的相似程度還會上升。

中國建材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秦佔學告訴本報記者,收購完成後,由於雙方在規模體量上的差距,紅星美凱龍的品牌佔據絕對強勢的地位,而吉盛偉邦則有可能面臨一定的“被邊緣化”的風險。

宜華木業()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祕書劉偉巨集也對記者說,雙品牌運作方式的最大困難在於協同管理,“既能激發企業內部競爭又能避免同質化競爭,要通過相似的產品和渠道來做還是很有挑戰的”。

對此,劉建修表示,在整合吉盛偉邦的資源方面,紅星美凱龍應該首先對兩個品牌進行正確定位,進行差異化發展、防止同質化競爭,對於渠道而言也應以便利、低成本為原則,優化紅星美凱龍之前的渠道佈局,對重複、低效渠道進行清查,此外還應在企業文化、管理合作方面下功夫。

船大難調頭

目前國內家居賣場幾乎是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和其他品牌賣場幾分天下的局面。

無論從125家店的數量還是銷售規模上來看,紅星美凱龍無疑都是排名第一的行業大佬,本次收購完成後,其體量還在進一步擴大。

而居然之家也以遍及全國的76家店緊隨其後,並在今年收編了此前破產的東方家園的部分門店。

對於這些“大魚吃小魚”的案例和行業規模不斷集中的趨勢,業內人士均表示“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當然有利”,但多位受訪人也都指出,賣場不僅要擴大規模、佔領市場,而且要從根本上積極轉型、改進商業模式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一位地板企業的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目前整個家居建材行業都在受到電商的衝擊,很多大型家居賣場經營慘淡,“一線城市的一些家居賣場,常態銷售僅有20%,供應商要靠自己在外面做活動才能保持不虧損”。

上述傢俱品牌負責人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除此之外,精裝房的大眾化也開始使建材品牌商進駐家居賣場的熱情逐年下降。劉偉巨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宜華木業工裝業務的比重已佔業務總量的近40%,聖象集團企劃部總經理陳治華此前也稱,該公司房地產裝修業務的年增長率達15%,佔比不斷攀升。

消費低迷、招商下滑,在這樣的情勢下,傳統家居賣場“坐地收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品牌商們正在積極尋求其他出路,或向原材料、裝修裝飾等上下游產業延伸,或積極拓展線上渠道,極力穩定現有業務。

以紅星美凱龍為例,其2012年上線了電商平臺“紅美商城”(已改名為“星易家”),還成立了“家倍得”裝潢中心進軍下游的建築裝飾行業。2013年底,居然之家也正式推出了自有電商網站“居然線上”。

“行業集中度提高意味著產品品質的提升和行業的成熟,但越是體量龐大,越是要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這一點上國內的大型家居賣場仍處於摸索階段,誰先轉型成功就能佔得先機。”上述品牌商表示。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