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餘靜贛:提高手繪能力 設計美好生活

安居社 人氣:2.66W

嘉賓介紹:

專訪餘靜贛:提高手繪能力 設計美好生活

設計師餘靜贛

餘靜贛,1991年下海,建立廣州三星建築設計藝術中心,後更名為廣東星藝裝飾有限公司。他致富不忘家鄉,2003年他投資近2億在家鄉武寧創辦了豐良國際藝術學院。餘靜贛博士被江西省和九江評為“江西省十大創業先鋒和感動九江十大人物”之一。他現任廣州藝邦投資股份有限集團公司董事長,中國裝飾協會設計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企業文化研究員、中國首家民營裝飾公司創造者,中國業績“親情空間、思想空間、智慧空間、可收藏空間、陽光居、太和居、總統家、水木清華、空間的哲學美”等空間文化理念拓創者,還在復旦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重慶建築大學等十幾所大學兼任客座教授。

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就是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設計師餘工,他的全稱叫餘靜贛,贛這是贛州的簡稱,餘工出生在江西,他的故事非常地多。首先我們想讓餘工跟大家打一聲招呼。

餘靜贛:大家好!隨意交流。

主持人:有一些媒體朋友不知道餘工的故事有很多。第一點,從教育角度來講,他創辦了一所培養設計人才的學校叫廬山西海藝術特訓營,這個特訓營的來歷是這樣的。餘工一開始是廣東裝飾公司的董事長,在經過成功的創業以後,他把企業放在了一邊,去了他的家鄉江西九江的一個地方,餘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家鄉的經濟。他投資1.8億在當地建了一所學校。讓當地上不起學的孩子來上這個學校,我們先讓餘工就這個話題跟大家交流一下。

餘靜贛:我在裝飾界做了30多年,做到03年的時候就完全轉入了教育,因為我看到了我們中國設計方面真正的缺陷在教育。當然,我也不可能像中央美院這樣的高等院校經營全程的教育,我只能利用短訓給學生帶來兩種課程。一種是哲學的課程,因為我覺得中國的設計界是需要有哲學來做指導的。這方面我們用了很多的心思給這些來自全國高校到我們那裡進修學習的學生進行教育。第二個是設計之本,畫畫的效果,藝術修養的培養。從我自己的本意來說也是想讓中國的藝術氛圍好一點。我到上海去,計劃在每一個上海郊區開一個工作店,給上海郊區的居民提供藝術方面的服務。可能大家也講到了樑志天老師,大家非常地熟悉,講到餘工大家就太熟悉了。這個沒有關係,一個社會需要有一部分人默默去做一些事情,他需要去施肥,他需要去播種。當需要出成果的時候,去幫助別人這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餘工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手繪人才培養的故事。第二個故事和他的義務奉獻有關。餘工培養了大批的人才,這個人才將要流向國家個哪些崗位呢?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餘工帶領著這些設計師到了地震的現場,他親自駐紮在災區義務服務了三年,就這樣和災民一起過非常艱苦的日子。跟在他身邊一起的設計師和他的學生都這樣評價,餘工最愛吃的東西是饅頭,最愛喝的水是白開水。他的生活非常地儉樸。但他在當地捐建很多的學校。他發起了一個公益組織就是綠十方,這是和紅十字協會相對應的,紅十字是用來救助人的,他是用來救助建築的。接下來我們讓餘工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故事。

餘靜贛:你講的很到位。

 主持人:您和其他企業家不同的是為什麼自己要在災區呆一年,並且在今年玉樹地震的時候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不顧當地的高原反應而給當地建房子?

餘靜贛:我覺得是跟5月12日那天有關係,因為我剛好在四川,我們在成都市是沒有問題,經歷了汶川地震,13號就到了現場,到了都江堰,很慘,建築生命非常地慘,天花板上掛著一些死人,一個手在外面,有一些是堆在公路的邊上,特別是成批的小孩就好像超市擺的豬肉一樣,7、800個,都是因為建築而死的。所以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我回廣東開董事會就決定要幫助災區的居民,我們在災區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給這幫災民設計了2萬多套的房子,因為政府承認我們這個團隊,只要我們這個團隊在平面圖上簽字,我們就可以建房子。我們建了一些校園,現在都還在建設。我覺得從自己的本意來說就是作為一個建築師,如果建的房子不能保護生命那是一個罪人,所以就儘量帶一些設計師去現場感悟和體會,我們兩年多的時間帶了700多個,多數是大學生經過培養在那裡做幫助政府。我們在汶川七個地區每一個鎮都有工作組,一直做到去年的7月份,現在還有兩個工作組,一個在汶川的2600米高的地區,還在那裡建一個校園,我覺得是出於本能。

主持人:我覺得餘工在這裡向我們提過,想跟媒體交流的是關於綠十方公益慈善組織,想通過媒體傳達這樣一種聲音,作為民間的組織向當地的居民捐贈的時候有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它不是官方派下去的。所以希望通過媒體向社會呼籲,為災民和中國建築呼籲。希望綠十方這樣的公益組織能夠通過媒體的幫助向當地的災民和災區捐助更多的建築設計室和室內設計師,把他們義務奉獻的力量切切實實地落到實處,我們希望媒體朋友為餘工和綠十方公益組織做推廣,能夠讓我們的建築和設計的公益落到實處。我想餘工想表達的是這一點。接下來就是關於亞太的活動。餘工這次有什麼樣的想法跟媒體朋友們交流呢?

餘靜贛:這裡頭我覺得一個行業的興衰跟媒體的引導、推動很有關。我覺得來參加這個亞太空間設計師國際論壇,我們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能讓全國設計界的同仁重視手上工夫的表達。因為沒有很好的手上工夫難以表達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方案也好、空間也好。我們想借助亞太這樣一個氛圍把全國的設計師吸引過來,通過展覽和講座,通過邀請150所高校的設計系主任和設計專業課的老師們過來,也是想借助亞太這個會,作為一種聚會可以交流,能夠在手繪設計教育方面進行交流。一個國家的設計行業手繪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行業就廢了,純變成了技術性的東西,而設計跟藝術很有關聯,又跟人的生活緊密相關。而我們的設計師團隊不能在藝術修為上得到很好的培養,那麼他打造出來的空間就很難說了。這是我們很擔憂的一件事。這件事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想做。但現在老一輩的手繪高手還在,如果沒有我當年的推動的話,如果我不在自己的公司推動手繪,因為我手下有1.7萬名員工,他們推廣到全國會影響到其他的裝飾公司。如果我不是在93年開始培訓手繪方面的人才,我相信中國的手繪很可能就沒有了。我沒有那麼大的功勞,如果不是我去推動很有可能要等到某一天突然大家感覺到重要的時候再來推動,可能要晚一些。所以做設計的手繪水平是必然要求的,一個國家的整個設計界都是用電腦仿製,那麼設計界就廢了,我很擔憂。

主持人:我介紹一下,大家可以理解一下手繪和電腦繪圖是相對應的,比如說有我們的業主想要去裝修房子,請來的設計師會告訴他我想要什麼樣的房子,如果設計師要現場繪圖就可以馬上在現場表現出來,這和電腦繪圖是不同的。餘工為什麼要推廣手繪呢?是因為他本身建設的裝飾公司,在最初創業的時候手繪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我們這次亞太空間設計師2010北京國際論壇上有大批的設計師到達了現場,我們的分論壇中間也有一個手繪的論壇。餘工參加這個活動的初衷是出於通過我們的設計師重視手繪或者是呼籲全行業重視手繪這樣一個培訓的專案,讓大家認識到手繪在行業中的作用。接下來的時候我們交給媒體朋友們,對於餘工有什麼樣的提問都可以現場提出。

記者:餘工你好,我知道您在廬山有一個學校,我知道其實有很多的大師他們也辦夠這樣的公益學校,這個學校是不收費的,你的學校收費嗎?費用是多少左右?普通的學生可以接受這樣的費用嗎?

 餘靜贛: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是沒有收費的,1-4期都沒有收費。後來是收費的,只收1/3左右,2/3是我從公司裡收的。因為我們的課程非常嚴厲不是一般人可以呆下去的,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們的要求非常地嚴格。他交了錢不好意思走,覺得會虧,一定會堅持到最後。應該說我們在廣告上、推動上都有一條,永遠不盈利。

 記者:學生念學校是培訓的那種形式還是以常規的、常年的念兩三年為主呢?

餘靜贛:我們現在有600多所高校的學生過來。我覺得我取代社會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團隊非常大。但我可以幫助他們,現在學設計的大學生缺少兩個環節,一個是哲學的觀念沒有,在大學幾乎很難學到這樣的課程。而我們可以把世界級的哲學老師請過來,還有手上工夫沒有氛圍。明明就是兩個人唱歌沒有感覺,但1萬個人唱歌的時候就有感覺。所以需要打造氛圍,所以我們的本意是培養一些領頭人。現在開始看得到了,他們有一些回到學校考研究生讀博士,成為學校裡的骨幹,這點精神就有了。

記者: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以外,您還會開設社會上的實踐嗎?比如說帶著學生把手繪圖給業主看嗎?還是說學校只是在學校裡?

餘靜贛:我們有三種形式,一個是設計人帶他的設計過來跟學生一起做。第二個課程是,我們有一些哲學課程,就是經過一堂課以後,做設計思路總會有,我們有這樣的課。還有一個是艱難(音),作業量很大很艱苦。我們每一起都有三天到鄉村的居民家裡去住。

記者:您在汶川呆過,我想知道在汶川做建築可能要考慮到當地的一些風情或者是本土的一些因素。您可能也有自己的一些建築語言和建築的體現在裡面,您是如何來結合本地的一些建築風格和您的建築風格的?

 餘靜贛:在這裡面我覺得我們儘量地拿一些想法給這些村民,跟村民交流是很容易的,他們很信得過我們。我們可以輕鬆地搞定他們。基本上是我們怎麼說他們怎麼做。因為我們不是要建得很漂亮,但是空間感覺好,但比過去漂亮得多更好用。滿足這三樣東西不需要花很多錢,多花千把塊錢就不一樣了。但我們跟政府交流的時候就有困難,因為政府需要把政績放在第一位,他希望國小要特別地氣派,我們認為沒有必要,因為國小要給小孩心理空間。因為他們經歷了地震。我們建了60多所中國小,有一所學校有將近30畝是多餘的地,政府就要把它蓋成一個培訓部,把這塊地用了。但我就堅決反對。我說這些孩子特別需要親近自然,需要把外面的渠道河流引入到森林,讓小鳥歸來,讓小孩歸來。有的時候還是要屈服於對方的意志不能太強調專業的專門。

主持人:餘工我知道您最初創業的時候是在廣州做裝飾公司,對於廣州的設計界瞭解比較多,廣州和香港也是比較接近的,兩地有差異嗎?有共同點嗎?

餘靜贛:我覺得廣東設計跟香港設計相比是慢了一拍是客觀帶來的。我們當年是向香港的同行學的,我是從成建中(音)那裡學到了很多。他們是很講究這個的。我首先感覺到手上工夫不過硬藝術修養就低一點點,做好的設計是有一點點難度的。發展到現在兩地的建築師設計也是做得蠻好的。總的來說,客觀地講廣東設計師和香港設計師相對來說我認為商業味還是重一點點。應該說香港、臺灣、廣東相對上海、北京設計來說,我們的商業味道還是要多一些。像在82年到92年全國的賓館幾乎都是香港設計師和廣東設計師做的,幾乎做成了一個樣。都是包門套,在材料方面做得很多,在當時是風靡全國。只要是聽說香港、廣東的設計師肯定行。後來我接觸到一些高手,因為你們在文化方面是很強的。

記者:我有一個問題問餘工,我困惑了很久,我跟餘工非常地熟悉,因為餘工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後就及時做了決定捐獻自己生命中的三年在汶川。我們網站為這件事非常地感動,我們也做了一個專題叫“春暖災區”,這包括了一系列配合餘工所有行動的報道還有就是捐助災區的兒童。在設計界有汶川助學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一週年的時候,2009年4月份我有幸到達了災區也見到了餘工,那時候餘工正好在災區一週年了,這更讓我感動。因為在我見餘工之前我想象餘工應該是穿著各方面都非常都有企業家形象的人,見到他以後他是剛從老農的家裡回來非常地辛苦,而且那時候的地面我到了以後根本沒有辦法走,每天要跑好幾十里路非常地艱苦。在這個過程中我到的第一天餘工晚上九點多鐘才回來,見了我們才開始給我們說這些事情。而且餘工工作非常有激情當時就給我們講了災區的一些故事。他在災區把廬山特訓營也領過去了,分佈在每一個鄉鎮,而且他集中的地方就在綿竹。我到了集中的地方一個學校搭的棚子,他的學生從早上六點起開始上早操培訓,一直堅持到晚上12點有的學生還不下課還在做功課。幾乎到晚上2點。如果在正常環境下我覺得這樣學生一定是到了魔鬼訓練營。他們睡板床,我這麼多年都沒有睡過,被褥每天都是溼漉漉的。我覺得在那個地方吃的就是喝水啃饅頭,在這種情況下餘工是怎樣能讓你的學生趨之若鶩地到你那裡去,而且好幾個學生是通過我到你那裡去的。而且有一個學生是從河南到北京之後又去的。第二個問題,很多的學生很多參加過工作,又回到您那裡這又是一種什麼動力?現在很多的學生都是講究工作待遇,你這兒又苦他們為什麼會去呢?

主持人:我瞭解到他們的記者跟著餘工到達了汶川的現場,參與到了當地的救助。我覺得這位記者想表達的意思是在環境物質豐富的社會裡餘工為什麼帶著他的學生過艱苦的生活,而且沒有退縮反而趨之若鶩地去災區吃苦堅持三年之久,我們都想知道其中的奧祕。有請餘工來解答。

餘靜贛:要說講道理不一定講的出來,因為這是自願的。如果讓我再去災區呆兩年,我有點害怕,因為腰已經廢了,我在災區睡了兩年潮溼的環境。如果再去災區我肯定會去,但不會像當年那樣地勇敢了。我也不敢讓學生們去了,因為環境太艱苦了。那時候就是一種本能,我想在座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誰,如果你是學建築的,你看到一所學校倒塌了,700個學生死了500個,都是小孩,你還會無動於衷嗎?我經常在想,如果這個災難突然在我家鄉出現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會如何面對。出於這兩個理由,我有使不完的勁,就是想在下次災難來臨的時候幫村民建牢固的建築。今年的紐西蘭那麼大的地震死亡率是0,那麼我們建築人這一輩子值了,如果下次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還要建立全國災難日我覺得是很悲哀的。今年去玉樹的時候也是如此,我感覺到80後、90後,70後、60後很難。我當時在災區請人,正版的廣告一個月2萬塊錢最後加到10萬塊錢還沒有人去。還是80後、90後有這樣一種激情。讓我推動一個70後是很難的,網際網路上有很多70後報名的,最後跟他太太一商量就不行了,我們什麼都準備好了他卻不來了。還是這些年輕人,說去就去。

主持人:我覺得剛剛的話題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不管是作為建築設計師還是室內設計師大家所建的房子都要考慮到安全性和堅固性。安全的功能在面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接下來的話題我們想交給兩位大師,大家對建築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的責任是如何理解的?

餘靜贛:我跟我的學生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人活著肯定不是為了錢也不一定是為了責任和地位,人活著是為了有用。我一直用這個話題來詮釋這麼多的問題,有用!所以在社會責任這方面就是很有用。如果我們學生學得多麼好,但最後人家不認可你就是沒用的,好像自己這一輩子就是沒有意義的。

記者:餘工的思想很有境界而且很哲學,通過您自身的言、行,讓您感覺到第一你內心生活的品位非常之高。第二,你對世態認識非常地清楚。你曾經說過,為什麼要做手繪電腦其實要比它好得多,為什麼還要堅持。你說,手繪中的每一點每一線都代表一個建築師、一個設計師的思考過程。也就是說能通過你的點和線看清你對建築的理解和對整個建築的把握,我覺得這句話是最牛的、也是非常鐵的一種東西。我對你這句話記得非常地清楚。

主持人:餘工今天生病了身體非常不舒服,所以我們接下來有15分鐘的時間跟餘工分享接下來的採訪,增樑景華先生離場之後,我們進行群訪之後就休息。接下來繼續媒體提問。

記者:餘工有一個話題我很想問問您,您一直在推動手繪,大多數的消費者在找設計師的時候更認可的是電腦的繪圖。您如何引導消費者認識手繪呢?如果消費者要求設計師效果圖的話設計師的主導還是會偏向效果圖的。

餘靜贛:我認為手繪是設計師的一種修養。我覺得一個設計師要給社會提供藝術級別的生活空間。如果你沒有這份修養提出來的空間可能就達不到那個檔次。這對社會是一種傷害。舉一個例子讀大學四年和沒有讀大學四年,它的區別不是知識量少不少。兩個人的知識量差不多,但讀過大學的學生在同學間的交流氣質就不一樣。

記者:那如何引導消費者呢?

餘靜贛:手繪功底比較強,做方案和做人的氣質就不一樣。客戶要求是最後的藉口,我們跟客戶交流的時候要講清楚。更重要的是下一階段跟方案設計師交流。所以手繪其實是一種修養和一種高質量的生活。

記者:我有一個是關於設計師教育方面的問題想請教,因為餘老師在廬山開展了教育工作。很多設計師在大學期間從事的是跟建築不相關的行業,他們通過後天的一些努力成了一些偉大的建築師,現在設計教育出來的大師也並沒有那麼多。我想知道設計師是能夠教育出來的嗎?

餘靜贛:這點我覺得不能怪教育界日本設計師和中國設計師的區別不在於知識量的區別而在於觀念的區別。日本的國民氛圍是比較哲學,而中國的國民是比較感性。我們缺少更深入、哲理遞交於。我覺得教育家應該從哲學方面給設計行業的學生以幫助,增加中國特色。我們的設計師談到光線的時候,太陽光的亮度、光線取暖等等,站在哲學這個光線就不僅僅是亮不亮的問題,而是空間靈魂在那裡。而且我發現日本的設計師成才率比較高,但實際上他們都是多多少少地哲學學的比較好。包括有的設計師就是哲學系畢業的。我們中國設計師好像是沒有一個達到哲學層面的。所以我們要從這個方面來考慮教育界的缺失。

 主持人:非常感謝餘工來到這次亞太空間設計師2010國際論壇的現場,同時感謝您來到大師面對面的現場。我覺得建築裝飾行業正是因為有了您這樣的設計師來到我們這個活動支援,我們這個行業才能健康地發展,今天謝謝這位朋友、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