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能鈞:將新技術植入有靈魂的建築

安居社 人氣:2.59W

羅能鈞:將新技術植入有靈魂的建築

羅能鈞:北京中信和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一個專案從規劃到落地,業主在這其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於業主專案管理的角度,如何實現大專案從細節到整體的實施?怎樣把一個新的先進的技術植入進實際的建築專案當中呢?在這裡,作為“中國尊”專案的業主方北京中信和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能鈞對此進行了總結與思考。

 技術與管理的互動

一個新的技術,從科研中心走向實踐的時候,首先面臨的是管理的問題和流程的調整問題。這個問題在“中國尊”專案的推進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作為業主方,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提升專案的品質、工期、壓縮成本。在專案的管理上,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設計任務書,通過已經建成的同類項目的對標專案,確定我們將建成什麼樣的品質。”羅能鈞說。

“中國尊”專案是在北京的CBD核心區,CBD核心區總建築面積270萬平方米,地下、空間50萬平方米。其位置在中央電視臺的斜對面,高528米。“中國尊”基本的業態是一個寫字樓,其整個專案的願景,就是希望建成一個具有新經濟時代的特徵,全球著名,有靈魂的超高層的建築精品。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巨集大的目標,但是怎麼變成現實呢?受工期的限制,業主必須通過做進度計劃進行推進,此外還有成本也必須通過投資計劃進行控制。那麼,怎樣將三維技術引入所有的這些管理流程中,這也是羅能鈞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最開始羅能鈞是困惑的,擔憂其軟體技術是不是成熟,實施隊伍能不能有這樣的技術來提供高質量的設計成果,當時有人就對羅能鈞說,BIM(建築資訊模型)技術已經很明確了,價值點有24項,可以在這些項裡選一些點落實,但在當時,羅能鈞也實在是弄不準哪些點是真正實用的價值。這時候,羅能鈞就覺得,新技術的引進不能為了BIM而BIM,一定要讓它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強建設的進度,縮短工期,降低成本。這也成就了“中國尊”專案的總體目標。

與此同時,在應用方面,羅能鈞還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做到在技術與管理上形成一個互動,在專案的建設全過程中進行推廣,在深度、廣度和系統性上,打造國際的先進水平,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明確一些基本的原則。有人認為BIM是革命性的,至少是管理流程的創新。所以羅能鈞當時就提出了整體策劃,分步實施的原則。

“中國尊”專案在方案設計階段就決定要用BIM技術來做全生命週期的應用,現在國內的BIM標準還不是很完善,這麼大的專案也需要多專業的軟體協同,最開始是怎麼考慮在這個專案上進行全生命週期BIM技術的應用呢?對此,羅能鈞認為,全生命週期和經濟化建設管理理念都是BIM提出來的。它是一個整合化的技術,當初提出來的時候,也有一些顧慮,比如說軟體的成熟度,軟體之間資料的互動性,還有參與專案介質的設計團隊有很多,參與專案施工承包商他們對於相關技術掌握的程度怎麼樣,這些都有所擔憂,做了大量的調研。後來硬體和軟體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但是卻沒有很好的整合,國外設計施工是可以無縫連線的,可在中國卻是割裂的,所以與國內公司做了一些研討,要體現出新技術在管理上的價值,要有整體規劃。在專案上要求有統一的遊戲規則,對所有的檔案都做了規範,同時提出所有參與這個專案的公司都要有BIM。走到現在,其策劃還是很成功的。

有了遊戲規則才能玩得轉

一直以來,BIM技術都沒有明確的標準出臺,沒有標準怎麼辦?因此,羅能鈞強調,在專案上,要制定一個遊戲的規則,一定要讓專案的所有參與方都去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共同建模,共同傳遞模型,共享資料,規範流程。模型怎麼移交?設計各階段的模型怎麼協同?都需要進行規範。對檔案的命名,管件的延伸也都要做詳細的規定。

其實就目前而言,完全用三維技術做設計是不可能的。所以羅能鈞就要求二維和三維模型的圖紙差距不要太大,要同步。而且,羅能鈞也是花了上千萬的資金來支援專案團隊來做這樣的模型。

思路統一了以後,接下來就是對BIM概念的理解。BIM就是資訊的管理和模型的建立,為此,羅能鈞認為業主的重心在於管理模型和管理資訊上。在這個技術推廣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清楚專案的管理模式,每一個參與方在這項新技術裡面,應該有什麼樣的責任?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業主方、設計方、承包方是一個設計的聯合體,在簡單的三方體系中,植入中國專案管理的時候,因為建設管理法規的約束,就必須要進行設計管理的創新。

設計階段移交到施工階段,會有一個模型的交替,施工總包接到這個模型以後,會分給土建和鋼結構去做專業模型,再彙總到總模型裡面分建出來,變成最後進入現場且指導現場的施工模型,這是其中的一個流程。整個的施工過程完成了以後,在與原來的設計模型進行比較,選擇整理運維的資料基礎。

那麼,在我國施工與設計銜接並不是非常緊密的當今,新技術究竟能給專案帶來哪些好處?羅能鈞談到,我們過去做的是上海環球中心,設計院做完施工圖後,是不能直接拿到現場施工的,要做二次設計,特別是超高層建築的二次設計量非常大。因為我們經歷過這個過程,所以就想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公司已經有了專家庫,專家庫裡面各個專業的施工專家都有,通過專家庫來解決可施工性的問題,這樣將來施工總包深化設計量就會大大減少。實際很多深化設計可施工性的分析在設計階段也就得到了根本的解決。有人做過統計,BIM技術出現以後對整個設計工作的生產進行了前移。設計年輕化,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有很多專案確實是在一開始招標的時候就提出了對BIM的要求,但沒有對應的商業支援,導致最後走向了形式主義。因為要投入資源,“我們當時引進BIM的時候是這樣考慮的,做了大量的調研後就有了一個評估,結果顯示是有一些共性的。我們認為新技術的引進不僅僅要業主受益,更應該是共贏的,設計方使用這個技術提高了品質,也培養了設計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如果我們做一個評估,藉助這個體量,看看完成這個設計需要多少工作量,引進新技術要增加多少工作量,買電腦和買軟體要分開。還要將設計、採購、施工等參與方的這些功能都整合在一起。” 羅能鈞如是說。

 將虛擬空間變得更加有價值

從專案管理角度來看,又該怎樣推廣BIM技術?好多人認為業主是主要的推動力,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從現在的建設方面來看,實實在在將設計、施工和運維整合在一起的就是業主。但是BIM誕生的背景是ITB,就是整體的移交。目前只有業主對專案做一個整體的控制,才能實現這個非常複雜的技術。特別是大型的專案,在設計的移交中就阻擋了BIM的應用,“我們要在管理流程上解決這個問題。”為此,現在“中國尊”的做法就是希望在設計階段完成對設計模型的可施工性分析,並能有施工總包的專家參與進來。比如在機電總包進來以前,就已經完成了機電的可施工性分析。

目前這個模型的資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動態變化過程?設計資料為了設計各專業的協調,設計模型是不是可以完全的用到施工模型?設計模型變成施工模型,哪個資料要做一些調整,哪些資料要補充,哪些資料要出去?這些都是羅能鈞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此外,羅能鈞還希望這項技術對“中國尊”專案整個建設有一個質的提高。其實什麼叫BIM?BIM技術就是在現場蓋起樓以前,先在電腦上模擬蓋一個樓,在這個虛擬的樓裡面,把問題解決掉,現場的問題就會少很多。

當然,現在這個階段,價值體現已經非常充分,二維做一次,三維再複合一次模擬,許多問題就全部解決掉了。“但是這個問題是分類的,可以分成88類,有一些是模型的問題,有一些是技術應用的問題。這些我們都做了區分。”羅能鈞說,“同時,我們還想從缺少標準的情況下自己來完成導則和標準,國外的很多東西,我們可以借鑑。從專案的實踐到標準的制定再到互動的本身都是很有意義的,現在都是大家通過經驗總結出來的。另外是整體策劃,從設計模型到施工,可施工性分析,我們做了很多工作。通過專家庫的方式協助設計院解決可施工方面的問題,並做了一些彌補。現在的資料模型都是靜態的,將來在運維的時候,做中後期投資的時候,我們要把資料啟用,動態的用起來。這些都是未來的趨勢。”

利用資訊科技提高了專案資料管理,將三維技術引入專案管理,使資料變得有用、有序,且非常有價值。最後,羅能鈞指出,每一個導則都是一個工作的準則,如果不按照準則設計,就沒法進行模型的設計,如果做不到這樣,方案就將永遠停在空中。從專案管理的實踐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希望經驗和做法,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