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格局鉅變 政府將不再壟斷住房供應

安居社 人氣:1.85W

近日,有關媒體披露,我國政府加強了樓市監控措施,最新的措施顯示我國政府將不再壟斷住房供應。一旦這個措施真的實施,對於中國樓市來說,有哪些利弊之處?

研究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辦法,意味著未來工業用地,商業用地,包括農村集體土地等土地型別將有可能轉化成住宅用地,這將增加住宅市場供給,對平抑房價,滿足人民住有所居貢獻一部分力量,同時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效率,盤活閒置土地,另外,土地使用權擁有者也能得到收益,兩全齊美。

我們都知道,現行法律體系下各類建設專案用地必須是國有建設用地,集體土地不允許入市,此次探索“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是對現行法律體系的一次重大突破,此舉向著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邁出堅實一步。

如果追溯上一次集體土地大規模入市,那就要翻篇到改革開發後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對自己的土地擁有處置權,於是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得到發展,本質上鄉鎮企業的用地即集體土地用地。

再往前看,即2002年,國土資源部出臺《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以前,開發商獲得土地通常是採用協議和劃撥的形式。擁有土地使用權的主體,包括政府部門、國企、事業單位等,他們根據法律規定,協議轉讓土地使用權,獲取土地出讓金。土地劃撥由政府主導,原則上是無償交付,不過需要受讓者繳納補償和安置費。無論是協議還是劃撥,實際上都是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並且已經形成市場價格。

土地供給市場化最大的好處是土地供給是有彈性的。房價上漲,開發商就會覓地建房,而地價被逐高,市場供地者就會競相供地,最終抑制房價的上漲。供求規律就這樣發揮作用,房價也不至於飛漲。這個時期,政府確實沒有壟斷住房供地。

招拍掛被稱為中國地產界的“陽光地政”。自此以後,經營性用地都經過政府之手。如此,土地腐敗雖得到遏制,但卻帶來一系列副作用。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土地供應受控制,價格一路猛漲,房地產迎來暴漲十年。

中國城市其實不缺土地,無論城市內國有土地,還是周邊集體土地,原本都有機會進入市場。政府統一供地之後,國有土地進入市場需要政府統一規劃,集中拍賣;集體土地需要政府先行徵收,才能進入土地一級市場。這種供應的直接後果,就是供給減少,價格猛漲。

造成中國大城市高房價的因素很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供給有限。這當中有財政依賴的原因,有都市計畫的考慮,甚至還有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深謀遠慮,可是要想解決高房價問題,就不得不面對土地壟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