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傳統習俗之社火

安居社 人氣:3.09W

春節的傳統習俗之社火

社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濃厚的趣味性。俗話說,“春節要熱鬧,鑼鼓加社火”。然而近年來,社火這一傳統習俗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社火到底是什麼樣的?它有著怎麼樣的來歷?

社火是中國漢族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是一項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在晉中,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動,都會將節慶的氛圍推向極致,而南莊架火則是最為耀眼的音符。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國是傳統的農耕社會,對於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古老的人們的對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

也有說法稱“社火”起源於隋唐,那時的祭祀活動叫“射虎”,取其以正壓邪,祈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的本意。“

在表演上,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遊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面跟著社火會旗、旗隊、火銃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

社火這一藝術大類目之下,有著種類異常繁多、內容極為豐富的具體技藝。在陝西相當多的農村,都有專屬自己本村的獨特社火藝術,他們各專其技,皆有玄妙奇巧之處,這也充分體現了民眾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臺亮相的形式進行遊展,觀眾對扮相角色的辨認靠的是臉譜。社火臉譜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徵出發,用火紋、旋渦紋、日月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表現人物的性格。

社火臉譜是通過色彩辯識人物的性格,一般黑色為正,紅為忠,白為奸,黃為殘暴,蘭為草莽,綠為儀俠、惡野,金銀為神妖。

作為我國特別是陝西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社火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特別是新時期以來,社火無論表演形式還是內容,都大有創新,這種積極的傳承和弘揚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援的。延續了數千年的社火,已成為陝西寶雞地區每年正月中的一項重要文化習俗。寶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社火之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祭祀社與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複的民間娛樂活動,其中包括高蹺、舞龍、舞獅、竹馬、旱船、秧歌和腰鼓等。從這些傳統的古老藝術中可以得到很多的遠古先人為了生存與自然作鬥爭的資訊。

社火以悠久的歷史,神祕、深厚的文化內涵,聲勢浩大的場面,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春節期間民俗活動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