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電行業“潛規則”浮出水面

安居社 人氣:2.78W

在今年新出爐的“2011年廣東‘十大消費潛規則’中,家電行業以其“被迫‘二次消費’”之潛規則擠上了黑榜。一時之間,行業規則內幕甚囂塵上,家電業內的規範營銷成為值得關注的焦點。如何打破家居家電行業潛規則,從“明碼標價”過渡到“明碼實價”不失為嘗試之舉。

家電行業六大陷阱,你被圈了沒?

陷阱1:裸機價格示人,消費者被“二次消費”

在如今競爭愈演愈烈的消費市場上,為了招徠顧客,吸引目標顧客群,商家以裸機價格示人似乎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競爭手段,而消費者稍有不慎就會誤入其中,其結果自然苦不堪言。何謂裸機價格?通俗講,即只有單獨機器,其他配件均不配備條件之下的商品價格。最常見的就是電視無底座、空調無插頭等。而“二次消費”就是指經營者在銷售家電時,將家電主體與如底座或掛件等必需零配件分開銷售,迫使消費者另外付款購買商品其他必需品。

最近,李小姐和王女士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家有四口人的李小姐花了5500元購置了一臺國產櫃式空調,待一切安裝完畢後準備試執行,卻苦苦找不到空調插頭。一番瞭解追問後,商家給出的解釋令人訝異憤慨:“空調插頭並不隨商品配送,需要消費者自行配置,並且要自己安裝到空調電線上去。如需專門人員安裝則另收費。”李小姐及全家頓時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同樣,在某商場購買了一臺42寸液晶電視的王女士也深受其害。買了電視無掛架無底座,令人叫苦連連。而要安裝齊全則需另付掛架費(60元),否則便不給安裝。

諸如此類的消費者被迫“二次消費”進行“補貨”配備其他零部件的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麼會出現將主機與配件分開銷售的模式呢?說到底無非就是商家用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一種欺瞞消費者的手段。

陷阱2:一物兩價 買賣雙方玩價格“躲貓貓”

據業內人士透露,多年來家電行業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價潛規則。為了維護產品價格的統一性,供應商會從自身品牌定位出發為零售商確定兩個價格標準,一個是統一掛牌價,另一個是最低零售指導價。在具體的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會根據現場情況進行相關產品推薦和價格協商,統一掛牌價是最理想賣出價格,而最低零售指導價則是成交底限,消費者的最終成交價格可以在這兩個價格標準之間浮動。這種定價模式導致的價格不透明,消費者與銷售人員玩價格“躲貓貓”,致使消費市場變得混亂無序,消費者是否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殺價”功力。

陷阱3:市場最低價名不副實 自欺又欺人

如上述標籤價格與實際售價完全不符的現象相仿,商家口中的“我們絕對是最低價”承諾屢屢名不副實在賣場中也是十分常見。例如,韓先生就遇到了這樣的倒黴事,他在某賣場購買了一臺電飯煲,當時標價為599元,還價後以銷售員自稱的最低價499元成交,並作出保證此價格為市場最低價。結果在另一家電器城,韓先生髮現了同品牌同型號的電飯煲,標價僅399元,比自己以最低價購買的499元還竟低了整整100元!

據瞭解,賣場產品標低價並承諾為全城最低價,是同行業相互競爭的一種手段,一些賣場為了在價格上取勝,還會派出“神祕顧客”或“隱形顧客”不定期去對手賣場“閒逛”,一旦發現對方掛的價格比自己低,就會迅速做出調整從而保持價格優勢。商家之間的不良競爭環境可見一斑。

陷阱4:特價商品有價無貨 “煙霧彈”迷惑顧客不商量

或許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通過促銷傳單或電視網路媒體廣告等渠道得知某款商品有較低折扣,而決定前去購買時,卻被銷售員無情告知該商品缺貨,並開始熱情介紹其他貴的商品。準裝修業主康先生就是其一,在一賣場相中一款特價平板電視,付完全款後因房子正裝修無需馬上送貨,幾天後原本屬於自己的電視卻被銷售人員賣掉了。在失去商品的同時,消費者對商家品牌的信任也一併失去了。

抓住大眾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理,部分商家不惜冒著誠信和品牌聲譽之險,打著特價商品海報吸引消費者眼球,當顧客滿心歡喜前去諮詢時卻以“剛賣光”為幌子藉機推銷其他產品,這種以超低價為誘餌哄騙顧客上門的套路愈來愈遭到消費者的質疑與反感。

陷阱5:“免費”安裝 上門收費

消費者購置到滿意的商品運回家後並非就萬事大吉,售後服務不當引發的要價糾紛也是讓人頭疼的一大問題,尤其是在安裝環節,暗藏貓膩。剛購置空調的黃先生就被商家“免費”安裝、上門收費的特殊“禮遇”逼傻了眼。儘管購買時確實看到有材料費用明細,如管子超4米要收費、鋼筋混凝土打孔要收費等,仔細掂量後認為自家都不在收費範圍就只管安心等人上門來安裝,然而工人一到稱高空作業費收300元、空氣開關120元……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一些家電製造商已將“上門安裝”業務外包出去,製造商或家電零售商會向外包公司支付免費上門安裝的勞務費(這部分費用消費者可以免除,由商家承擔),而家電包裝以外的材料使用費(例如,配件費、加工費、鑽孔費、高空作業費等)則由安裝公司向消費者收取。

經記者瞭解到,一些廠家已事先將商品必備的品牌配件提前批售給安裝公司,“整批零售”這部分安裝材料已成為安裝公司牟利的重要來源,雖然表面上商家允許消費者自行購買配件,但保修單中一紙“使用者自備安裝材料不在保修範圍內”的規定,讓消費者只能乖乖選擇購買廠家提供的配件。對於此額外的消費專案,家電製造商卻普遍予以認可,並已漸成行業內的“潛規則”。

陷阱6:退貨?先交“包裝費”

要說買貨難,退貨也不容易。五一假期,喬先生在一家商場購買了xx品牌紅色冰箱,當時看著很是喜歡。但搬回家沒過幾天,家人愈發察覺冰箱顏色和房間整體風格不太協調。他立即與商家協商更換其他顏色,然賣場工作人員告知,要換貨就要連冰箱的外包裝一起換,否則就要交200元包裝費,可他已將包裝箱當廢品變賣,為了能如願換到商品,一臉無奈的喬先生只有“遵命”了。

打破“潛規則”需從“明碼標價”過渡到“明碼實價”

為什麼行業內各環節潛規則頻頻顯露,屢禁不止,究其源頭,都是利益惹的禍。在當今物價飛漲、市場競爭猛烈的大環境下,價格不透明成為家居家電行業各顯神通玩弄伎倆、牟取利益的“遮羞布”。然而,“潛規則”背後觸動和損害的到底是誰的利益神經呢?是消費者嗎?目前而言或許是,但長久看來,犧牲的一定是企業的品牌及聲譽,還有寶貴的口碑。

如何打破家居家電行業潛規則,在當下一切以價格為契點的環境下,或許讓陽光照進商家,讓價格正大光明站出來,從“明碼標價”走向“明碼實價”不失為一種借鑑之法。

什麼是明碼實價?它意味著商家標什麼價就會賣什麼價,不砍價也不加價,即使打折也會標明原價和現價。明碼實價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品牌企業取信於消費者,從而贏得良好信譽度和品牌口碑。

總之,一個行業要想不斷強壯佔據市場制高點,從品牌質量、服務細節處做起,真正站在消費者使用角度,把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最終贏得市場。在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倡導商品實行“明碼實價”的前提下,目前已有眾多家電企業紛紛試水“明碼實價”以規範整體家居市場,如以“明碼標價”著稱的百思買中國關店及聯合上游廠商“試水”明碼標價的蘇寧電器都是家居家電企業向健康良性市場發展所作出的有益嘗試。

(文章來源:搜房網)

三問達芬奇 這樣的傢俱名品傷不起

品牌薈萃新品紛呈 第13屆廣州建博會

7月23日上海敞開陽臺窗全場3折起

7月16日優可屋全場清倉放暑“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