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安居社 人氣:2.61W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

目錄
1、寒食節的介紹
2、寒食節吃什麼
3、寒食節習俗
4、寒食節介紹
5、寒食節的習俗

1寒食節的介紹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第2張

一、寒食節的簡介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二、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三、寒食節的特點

1、節日比較早形成。源於春秋時,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於是成為寒食節。到唐代已成為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最早的傳統節日之一。

2、歷史悠長。距今2640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各不相同,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後演變為一日。

3、有較深文化內涵。從一開始的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和他清廉的政治抱負和崇高的孝道品德,慢慢發展為凝聚民心,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由這個節日形成了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的活動多。這個節日人們會舉行會很多的活動,包括拜掃展墓、禁菸、祭祖、寒食、踏青、蹴鞠、賞花、饋宴等。

5、流傳地域廣。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遊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2寒食節吃什麼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寒食節,大概是在每年冬至過後的一百零五天,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也被稱為“冷節”、“禁菸節”等等。而在寒食節的時候,人們主要會吃什麼呢?

寒食節,在民間人們會進行蒸寒燕慶祝,它主要是用麵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飛燕、鳴禽及走獸、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後著色,插在酸棗樹的針刺上面,裝點室內,也作為禮品送人。

專家提醒,寒食節是個清理腸胃的好時期。一般來說,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結束後,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點青草吃。因為青草富含纖維素,吃了以後容易腹瀉。這寒食節的食品,比如說涼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清理腸胃最合適不過了。從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來看,春節期間吃了不少大魚大肉,等到了天開始暖和的時候,確實也應該像狗熊一樣清理一下腸胃。不僅可以健體,還能讓頭腦清醒清醒,解決下春乏的問題。

而在晉中一帶,目前仍然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上海將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3寒食節習俗

寒食節亦稱“冷節”、“禁菸節”、 “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在這個時候有著禁菸火,只吃冷食的說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寒食節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的來源,主要是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火是中國傳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漢朝的時期,當時為了紀念陰罰令所以在這一天推出了寒食節這個活動,每年的這個時候,不能吃熱的食物。最開的時候這個節日一般都是實行三天的時間,之後改為全國性的節日之後,就變成了一天的時間。

此外,在寒食節的時候會進行踏春,這個活動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4寒食節介紹

寒食節和清明節相差也就一兩天的時間,所以很多人容易把這兩個節日搞混。據悉,寒食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也有說一百零六天。在古代,人們很看重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的冷食,故名“寒食節”。

與清明節相不一致的是,寒食節是很多人所不熟悉的,在介紹中國傳統節日上,弘揚節日文化,當讓外國學生多瞭解一些節日來歷及風俗習慣等。而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利用互動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節日的氛圍,以此來了解節日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而寒食節在當今社會,很多人都已經忘卻了,正是由於這樣,我們要宣揚這一傳統節日,不僅要讓中國人自己知道,也要讓更多人的國際友人瞭解它的來歷和風俗。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去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尤其是在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5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第3張

1、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這個節日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由於人們對介子推的還念,到唐代得到了皇家認可並參與。

2、踏青:也叫踏春,就是到郊外去走走,看看郊外的風景,盛興於唐宋。

3、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容易引發詩情,一起詠唱。

4、玩鞦韆:鞦韆是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的一個遊樂專案。

5、飲食:寒食節對飲食很有講究,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方面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6、掃墓祭祖:百姓上墳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表示對先人的尊敬, 希望能得到先祖德澤。

8、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是為了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鑽木取火、放風箏、鬥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